位置:51电子网 » 技术资料 » 新品发布

全球DRAM之战不可避免 (中国电子报)

发布时间:2007/8/31 0:00:00 访问次数:356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我国台湾省的力晶(Powerchip)、茂德(ProMOS)、南亚(Nanya)及华邦(Winbond)四家DRAM大厂,为跟韩国三星及日本尔必达(Elpida)等厂商抗争,最近决定再投入100亿美元进行扩产。

  DRAM是“吞金兽”

  2003年全球DRAM的销售额为174.5亿美元,占全球半导体销售额的10.6%。2003年全球DRAM排名如表1所示,其中排名前四位的厂商占据78.9%,反映出DRAM市场的垄断地位。

  自上世纪70年初发明CMOS技术以来,半导体工业从理论上已无多大突破,所以工业非常明显地依赖于制造技术。

  在摩尔定律的作用下,半导体工业的进步,除了技术及材料之外,主要体现在两个主要方面,即不断地缩小特征尺寸及使用大直径的硅片。目前特征尺寸已达90nm量产,而12英寸硅片还只占硅片总产能的15%,要真正成为主流,达到性价比与8英寸硅片相匹敌,尚需时日。

  不管如何,无论从存储器的每一位成本或者CPU中每万个晶体管的制造成本,几乎还是每18个月到24个月降低一半,推动着半导体工业的进展。因此,目前还不能把半导体看成与钢铁、汽车等全球成熟工业相提并论。

  半导体工业依赖于制造技术,而半导体工业已经发展到“设备固化了技术”阶段,即买到先进的设备,才能保证实现某类先进的工艺技术。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有能力购买最先进的设备就能在工艺技术中领先。因此,排在全球首位的半导体厂商,必须有雄厚的资金实力,能持续不断地投入,否则就很难始终保持领先。表2为2003年-2004年全球半导体产业部分地区资本支出成长与所占比例。

  全球DRAM的市场竞争尤为剧烈,呈现垄断化。因为DRAM有自身独特的规律,DRAM在设计中矛盾并不突出,只要工艺技术过关、管理水平到位,主要拼的是成本。例如,在一个8英寸或者12英寸晶圆上,能容纳多少个256M DRAM的芯片。如三星、英飞凌等已投入0.11微米的DRAM生产,因此如果采用0.13微米或者0.15微米,则性价比不占优势。另外,三星等正大力建12英寸新DRAM生产线。如果12英寸的技术及工艺水平能达到与8英寸相当,则从12英寸中产出的DRAM成本肯定更便宜。

  所以,DRAM的竞争特点即,总是采用最先进的工艺设备,并尽可能地采用更大直径的硅片。由此表明,在DRAM的竞争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多少资金实力,且能持续地投入。纵观近几年在DRAM市场排名第一的三星的动作,就能充分证实这一点。

  由此,可以想到如果中国也要加入DRAM俱乐部,单从资金角度就有困难。如此高强度的持续投资,融资渠道就有问题。而采用旧设备来参与DRAM的竞争,并非明智的选择。

  DRAM决战在亚洲

  由于全球在DRAM技术方面差异不大,所以竞争的焦点转向拼投资强度,即采用最先进的工艺设备或者扩大12英寸硅片产能。在这种情况下,亚洲地区包括韩国、日本及我国在DRAM方面的竞争加剧。

  目前的状况是,韩国领先,其中三星一家就占全球DRAM市场近1/3的份额,稳居第一。日本原先为全球DRAM的老大,后被韩国超过之后,有些消沉。近几年通过改组,分别成立了Renesas及Elpida,稍有起色。目前方针非常清楚,专注高档DRAM产品,将大部分低档产品分包给我国。我国台湾省在DRAM领域排在第三位,由于我国台湾省资金充裕,并欲与韩国在IT领域拼个高低,所以近期正在DRAM方面展开反击战,形势咄咄逼人。

  在DRAM领域,我国台湾省厂商投入巨资,其中力晶投资额预计为21亿美元,茂德投资金额约达45亿美元,而南亚科则预计投资约22亿美元,华邦电投资金额约15亿美元,总量达103亿美元。至于一直以来始终处于投资领先地位的三星,更是进一步加码投资。该公司在2004年7月中将2004年度的设备投资额调高到约76.8亿美元,多半用来增产DRAM,预料2005年该公司的投资脚步仍不会中断。而日本仅存的DRAM供应商Elpida,在2004年6月中宣布要在3年内投资5000亿日元,打造全球最大的DRAM生产据点,月产能达6万片。Elpida预言,5年内全球DARM市场版图,仅将由2家到3家大厂均分天下。

    编辑点评

    双雄争霸未来亚洲DRAM市场

  全球半导体工业在创新方面,美国的无晶圆厂设计公司处于领先地位。在近600家可以排得上名的公司之中,美国占475家。然而在DRAM生产中,美国仅剩的一家DRAM大厂美光科技全球排位第二。

  所以全球DRAM的战事,不可避免地在亚洲将首先兴起。战事的结果决定于谁敢于冒更大的风险,拼投资强度。从长远发展趋势看,像
DRAM这种制造技术优先的产品,将来可能在韩国及我国台湾省之间出现激烈的竞争局面。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我国台湾省的力晶(Powerchip)、茂德(ProMOS)、南亚(Nanya)及华邦(Winbond)四家DRAM大厂,为跟韩国三星及日本尔必达(Elpida)等厂商抗争,最近决定再投入100亿美元进行扩产。

  DRAM是“吞金兽”

  2003年全球DRAM的销售额为174.5亿美元,占全球半导体销售额的10.6%。2003年全球DRAM排名如表1所示,其中排名前四位的厂商占据78.9%,反映出DRAM市场的垄断地位。

  自上世纪70年初发明CMOS技术以来,半导体工业从理论上已无多大突破,所以工业非常明显地依赖于制造技术。

  在摩尔定律的作用下,半导体工业的进步,除了技术及材料之外,主要体现在两个主要方面,即不断地缩小特征尺寸及使用大直径的硅片。目前特征尺寸已达90nm量产,而12英寸硅片还只占硅片总产能的15%,要真正成为主流,达到性价比与8英寸硅片相匹敌,尚需时日。

  不管如何,无论从存储器的每一位成本或者CPU中每万个晶体管的制造成本,几乎还是每18个月到24个月降低一半,推动着半导体工业的进展。因此,目前还不能把半导体看成与钢铁、汽车等全球成熟工业相提并论。

  半导体工业依赖于制造技术,而半导体工业已经发展到“设备固化了技术”阶段,即买到先进的设备,才能保证实现某类先进的工艺技术。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有能力购买最先进的设备就能在工艺技术中领先。因此,排在全球首位的半导体厂商,必须有雄厚的资金实力,能持续不断地投入,否则就很难始终保持领先。表2为2003年-2004年全球半导体产业部分地区资本支出成长与所占比例。

  全球DRAM的市场竞争尤为剧烈,呈现垄断化。因为DRAM有自身独特的规律,DRAM在设计中矛盾并不突出,只要工艺技术过关、管理水平到位,主要拼的是成本。例如,在一个8英寸或者12英寸晶圆上,能容纳多少个256M DRAM的芯片。如三星、英飞凌等已投入0.11微米的DRAM生产,因此如果采用0.13微米或者0.15微米,则性价比不占优势。另外,三星等正大力建12英寸新DRAM生产线。如果12英寸的技术及工艺水平能达到与8英寸相当,则从12英寸中产出的DRAM成本肯定更便宜。

  所以,DRAM的竞争特点即,总是采用最先进的工艺设备,并尽可能地采用更大直径的硅片。由此表明,在DRAM的竞争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多少资金实力,且能持续地投入。纵观近几年在DRAM市场排名第一的三星的动作,就能充分证实这一点。

  由此,可以想到如果中国也要加入DRAM俱乐部,单从资金角度就有困难。如此高强度的持续投资,融资渠道就有问题。而采用旧设备来参与DRAM的竞争,并非明智的选择。

  DRAM决战在亚洲

  由于全球在DRAM技术方面差异不大,所以竞争的焦点转向拼投资强度,即采用最先进的工艺设备或者扩大12英寸硅片产能。在这种情况下,亚洲地区包括韩国、日本及我国在DRAM方面的竞争加剧。

  目前的状况是,韩国领先,其中三星一家就占全球DRAM市场近1/3的份额,稳居第一。日本原先为全球DRAM的老大,后被韩国超过之后,有些消沉。近几年通过改组,分别成立了Renesas及Elpida,稍有起色。目前方针非常清楚,专注高档DRAM产品,将大部分低档产品分包给我国。我国台湾省在DRAM领域排在第三位,由于我国台湾省资金充裕,并欲与韩国在IT领域拼个高低,所以近期正在DRAM方面展开反击战,形势咄咄逼人。

  在DRAM领域,我国台湾省厂商投入巨资,其中力晶投资额预计为21亿美元,茂德投资金额约达45亿美元,而南亚科则预计投资约22亿美元,华邦电投资金额约15亿美元,总量达103亿美元。至于一直以来始终处于投资领先地位的三星,更是进一步加码投资。该公司在2004年7月中将2004年度的设备投资额调高到约76.8亿美元,多半用来增产DRAM,预料2005年该公司的投资脚步仍不会中断。而日本仅存的DRAM供应商Elpida,在2004年6月中宣布要在3年内投资5000亿日元,打造全球最大的DRAM生产据点,月产能达6万片。Elpida预言,5年内全球DARM市场版图,仅将由2家到3家大厂均分天下。

    编辑点评

    双雄争霸未来亚洲DRAM市场

  全球半导体工业在创新方面,美国的无晶圆厂设计公司处于领先地位。在近600家可以排得上名的公司之中,美国占475家。然而在DRAM生产中,美国仅剩的一家DRAM大厂美光科技全球排位第二。

  所以全球DRAM的战事,不可避免地在亚洲将首先兴起。战事的结果决定于谁敢于冒更大的风险,拼投资强度。从长远发展趋势看,像
DRAM这种制造技术优先的产品,将来可能在韩国及我国台湾省之间出现激烈的竞争局面。

相关IC型号

热门点击

 

推荐技术资料

自制智能型ICL7135
    表头使ff11CL7135作为ADC,ICL7135是... [详细]
版权所有:51dzw.COM
深圳服务热线:13692101218  13751165337
粤ICP备09112631号-6(miitbeian.gov.cn)
公网安备44030402000607
深圳市碧威特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付款方式


 复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