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51电子网 » 技术资料 » 新品发布

中国半导体设备落后世界水平近10年

发布时间:2007/8/31 0:00:00 访问次数:1330

     近日,英特尔首席执行官克莱格-贝瑞特(Craig Barrett)对外界表示,中芯国际(SMI;NYSE/0981.HK)部署90纳米芯片制造工艺的行为,违反了美国政府的出口控制法,贝瑞特同时还抱怨英特尔在中国的商业运营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中国内地芯片工厂可以建立90纳米生产线,而英特尔公司却不可以。  这显然是中芯国际不愿意看到的事情,而贝瑞特的发言让原本就基础薄弱的中国芯片厂商们更是心头一紧。

  对于贝瑞特的发言,中芯国际出言相当谨慎,11月8日,中芯国际副总经理谢志峰对记者表示,“我们不明白为什么贝瑞特会这么说。”

  贝瑞特的抱怨

  贝瑞特说,中国的芯片工厂可以修建90纳米生产工艺工厂,可以不考虑美国出口控制法,我们却不可以,他认为过时的法律让美国芯片厂商在同中国厂商竞争时并没有优势可言。

  事情缘于今年10月7日,中芯国际与德州仪器签订了一项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开发90纳米制造工艺技术。按照双方的协议,中芯国际将在2005年第一季度末向德州仪器提供采用最先进的90纳米技术生产的芯片样品,而中芯国际的目标是在2005年第3季度之前开始使用90纳米技术大批量生产(逻辑)通信芯片。

  “即使真的开放管制,英特尔短期也不会在中国进行大规模的前端产业投资。”中芯国际一位员工表示,“它在中国的两个工厂都是后端的封装测试厂。”

  “封装测厂投入少、风险小,属于半导体业内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薛自告诉记者。

  英特尔的资料显示,英特尔目前在中国内地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上海和成都,其英特尔产品(上海)有限公司总投资5亿美元。除此之外,英特尔还在四川成都投资了3.75亿美金建造一座芯片封装和测试工厂,该项目已于2004年上半年动工,预计在2005年下半年开始运营。

  事实上,英特尔在中国的投资相当谨慎。英特尔官方网站披露,早在1985年,英特尔就在中国设立办事处,但直到10年之后,英特尔才在上海投资了0.99亿美金开设它在中国的第一个工厂,2002年英特尔在上海的投资才从0.99亿美金增加到1.98亿美金;而成都官方的一份资料也显示,英特尔成都的工厂初期投资也只有2亿美元。余下的1.75亿美元要等第二期工程才能到位。

  英特尔的全球布局中,其晶圆厂除设在美国本土之外,只分布在以色列、爱尔兰两个国家,而其后端的封装测试则分布在劳动力比较充沛的菲律宾、马来西亚、哥斯达黎和中国。“前端工序是它的核心,不可能移到中国来的。”薛自断言。

  而实际上,中芯国际的芯片生产技术一直在飞速发展,2003年第一季度,中芯国际采用0.13微米技术生产的芯片已经占其出货量的10.1%,而在2002年,采用0.18微米及以下技术生产的芯片才占其出货量的4.7%,“我们一定要做90纳米的技术”,中芯国际总裁张汝京此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透露。

  瓦森那协定可能收紧?

  “贝瑞特这么一闹,美国政府也许又要加强管制了。”英特尔的老对手——威盛电子—位负责人预测说。此前正是因为美国的出口管制政策,威盛在内地的一些投资也只能采取转投资的方式进行。

  美国政府一直对输往中国的半导体设备和技术采取严格的管制,按照美国政府目前的规定,美国限制向中国出口130纳米半导体生产设备,一些半导体测试设备也是受禁产品。

  “巴统取消后,对中国半导体设备和技术出口的管制主要是瓦森那协定。”薛自告诉记者。

  二战后,为遏制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后来日本也加入了该组织)于1949年11月联合成立了多边出口控制协调委员会——“巴黎统筹委员会”(简称“巴统”),限制成员国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技术,包括军事武器装备、尖端技术产品和稀有物资等。

  在“巴统”成立之初,中国并不是管制对象,但到1950年7月,“巴统”的贸易管制范围便扩大到中国。1993年11月16日,巴黎统筹委员会的17个成员国代表在荷兰海牙高级会议上,决定解散巴黎统筹委员会,建立一个新的多边协议,并在此后命名为瓦森那协定。到“巴统”解散之前,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限制对中国出口先进的半导体设备和技术。

  这个由美国、日本等33个国家参加的瓦森那协定里,由于半导体是军用和民用的两用产品,所以也在限制出口的名单上。“我们对中国的出口都要同美国政府保持良好的沟通。”全球最大半导体制程设备公司——应用材料公司——董事长詹姆斯•摩根此前在上海接受记者独家专访时透露。

  按照瓦森那协定,成员国每半年向秘书处提交一份关于出口许可证的报告,汇报它们批准或拒绝的项目。同时成员国每半年从秘书处得到三个级别的报告:一份是关于批准发放许可证的报告,包括控制清单上的号码、产品和技术的简单描述,批准的数量和接收国等;一份是内容相同的关于拒绝发放许可证的报告;一份是关于

     近日,英特尔首席执行官克莱格-贝瑞特(Craig Barrett)对外界表示,中芯国际(SMI;NYSE/0981.HK)部署90纳米芯片制造工艺的行为,违反了美国政府的出口控制法,贝瑞特同时还抱怨英特尔在中国的商业运营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中国内地芯片工厂可以建立90纳米生产线,而英特尔公司却不可以。  这显然是中芯国际不愿意看到的事情,而贝瑞特的发言让原本就基础薄弱的中国芯片厂商们更是心头一紧。

  对于贝瑞特的发言,中芯国际出言相当谨慎,11月8日,中芯国际副总经理谢志峰对记者表示,“我们不明白为什么贝瑞特会这么说。”

  贝瑞特的抱怨

  贝瑞特说,中国的芯片工厂可以修建90纳米生产工艺工厂,可以不考虑美国出口控制法,我们却不可以,他认为过时的法律让美国芯片厂商在同中国厂商竞争时并没有优势可言。

  事情缘于今年10月7日,中芯国际与德州仪器签订了一项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开发90纳米制造工艺技术。按照双方的协议,中芯国际将在2005年第一季度末向德州仪器提供采用最先进的90纳米技术生产的芯片样品,而中芯国际的目标是在2005年第3季度之前开始使用90纳米技术大批量生产(逻辑)通信芯片。

  “即使真的开放管制,英特尔短期也不会在中国进行大规模的前端产业投资。”中芯国际一位员工表示,“它在中国的两个工厂都是后端的封装测试厂。”

  “封装测厂投入少、风险小,属于半导体业内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薛自告诉记者。

  英特尔的资料显示,英特尔目前在中国内地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上海和成都,其英特尔产品(上海)有限公司总投资5亿美元。除此之外,英特尔还在四川成都投资了3.75亿美金建造一座芯片封装和测试工厂,该项目已于2004年上半年动工,预计在2005年下半年开始运营。

  事实上,英特尔在中国的投资相当谨慎。英特尔官方网站披露,早在1985年,英特尔就在中国设立办事处,但直到10年之后,英特尔才在上海投资了0.99亿美金开设它在中国的第一个工厂,2002年英特尔在上海的投资才从0.99亿美金增加到1.98亿美金;而成都官方的一份资料也显示,英特尔成都的工厂初期投资也只有2亿美元。余下的1.75亿美元要等第二期工程才能到位。

  英特尔的全球布局中,其晶圆厂除设在美国本土之外,只分布在以色列、爱尔兰两个国家,而其后端的封装测试则分布在劳动力比较充沛的菲律宾、马来西亚、哥斯达黎和中国。“前端工序是它的核心,不可能移到中国来的。”薛自断言。

  而实际上,中芯国际的芯片生产技术一直在飞速发展,2003年第一季度,中芯国际采用0.13微米技术生产的芯片已经占其出货量的10.1%,而在2002年,采用0.18微米及以下技术生产的芯片才占其出货量的4.7%,“我们一定要做90纳米的技术”,中芯国际总裁张汝京此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透露。

  瓦森那协定可能收紧?

  “贝瑞特这么一闹,美国政府也许又要加强管制了。”英特尔的老对手——威盛电子—位负责人预测说。此前正是因为美国的出口管制政策,威盛在内地的一些投资也只能采取转投资的方式进行。

  美国政府一直对输往中国的半导体设备和技术采取严格的管制,按照美国政府目前的规定,美国限制向中国出口130纳米半导体生产设备,一些半导体测试设备也是受禁产品。

  “巴统取消后,对中国半导体设备和技术出口的管制主要是瓦森那协定。”薛自告诉记者。

  二战后,为遏制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后来日本也加入了该组织)于1949年11月联合成立了多边出口控制协调委员会——“巴黎统筹委员会”(简称“巴统”),限制成员国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技术,包括军事武器装备、尖端技术产品和稀有物资等。

  在“巴统”成立之初,中国并不是管制对象,但到1950年7月,“巴统”的贸易管制范围便扩大到中国。1993年11月16日,巴黎统筹委员会的17个成员国代表在荷兰海牙高级会议上,决定解散巴黎统筹委员会,建立一个新的多边协议,并在此后命名为瓦森那协定。到“巴统”解散之前,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限制对中国出口先进的半导体设备和技术。

  这个由美国、日本等33个国家参加的瓦森那协定里,由于半导体是军用和民用的两用产品,所以也在限制出口的名单上。“我们对中国的出口都要同美国政府保持良好的沟通。”全球最大半导体制程设备公司——应用材料公司——董事长詹姆斯•摩根此前在上海接受记者独家专访时透露。

  按照瓦森那协定,成员国每半年向秘书处提交一份关于出口许可证的报告,汇报它们批准或拒绝的项目。同时成员国每半年从秘书处得到三个级别的报告:一份是关于批准发放许可证的报告,包括控制清单上的号码、产品和技术的简单描述,批准的数量和接收国等;一份是内容相同的关于拒绝发放许可证的报告;一份是关于

相关IC型号

热门点击

 

推荐技术资料

自制智能型ICL7135
    表头使ff11CL7135作为ADC,ICL7135是... [详细]
版权所有:51dzw.COM
深圳服务热线:13692101218  13751165337
粤ICP备09112631号-6(miitbeian.gov.cn)
公网安备44030402000607
深圳市碧威特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付款方式


 复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