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51电子网 » 技术资料 » 新品发布

将“芯”比“芯”:中国造陷危机

发布时间:2007/8/30 0:00:00 访问次数:367

曾几何时,“中国经济威胁论”曾经充斥西方媒体。日本人甚至惊呼,中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廉价劳动力资源,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将打败国际市场上的一切竞争对手,成为淹没世界的“中国祸水”。

    然而,最近突然又出现了洋洋得意的“控制中国论”。一位日本知名的经济学者著文说,他经过多年的详细调查,认为已经找到了中国这条经济巨龙的致命“七寸”,并且惊喜地发现,中国这个“没有技术力的生产大国的命运”完全捏在日本的手心里。

    “中国的未来”完全操控于日本。这是耸人听闻么?并非完全如此。

    “控制中国论”者,并不主张因此从产业技术上掐死中国,也未主张采用经济制裁、技术封锁来破坏中国经济的发展,只是过于坦率地剥开了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灿烂光环下所掩盖的危机和中日经济关系的现状。“中国是一个没有技术力的生产大国。”这足以让千千万万的中国企业家汗颜,让中国政府经济主管部门和决策者头脑清醒一下。

    将“芯”比“芯”:中国造陷危机


    造成中国制造业先天性缺失的问题不光出在企业本身,也出在整个产业的战略选择上,当然还有金融支持。

    由于中国国内企业不掌控DVD机的任何一项核心专利技术,一台均价500元的DVD,有6C、3C等12家外资企业伸手要钱,每台机需交纳各项专利费20美元。仅2004年上半年,DVD生产云集的深圳宝安区,200多家DVD企业先后有三四十家倒闭,而以传统DVD闻名的先科集团目前负债10亿元,新建的南昌基地生产停顿。此外,著名的金正(集团)也已陷入危机。

    警报已经拉响

    同样应该拉响警报的是电视机行业。

    70年代兴起的我国国产电视机品牌和生产厂家,如天津产的北京牌,北京产的牡丹牌,上海产的金星牌,南京产的熊猫牌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依靠组装加工生产的长虹、康佳、海尔和后起的创维、上广电、TCL等长驱大进,使我国的电视机产量能达到8000多万台,占世界彩电生产总量的75%以上。

    同DVD生产厂家一样,传统的三枪彩电显像管电视机生产已从高利润率变成微利、无利乃至亏损生产。到2003年,传统彩电21英寸机的市售价格已跌至1000元以下。不少企业正全力转产高清晰数字、背投和液晶显示的大屏幕三大新主力产品。但我国企业同样不掌握三大主力产品生产的任何一项核心技术,从生产线到主要部件全部依靠国外,厂家主要依靠价格大战争夺市场,在高进低出的重压之下,企业经营非常困难。

    同样的事例在我国制造业各行业中比比皆是。从20世纪60年代起,中国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的起步和发展水平,当时几乎是和几个主要先进国家同步的。但到了芯片主导IT产业发展的今天,中国却没有几项生产高端芯片的核心技术。如果去掉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的芯片生产厂家,几乎没有能称得上国产芯片的生产企业。

    机电行业是如此,纺织、服装、食品工业也大体如此。

    如方便面,中国一国生产和消费的方便面比整个亚洲还多,但主要是日资、台资、港资、新加坡、韩国的企业或者与他们的合资、合作企业。再如服装行业,在美国市场、日本市场,中国生产的服装大约占据40%—60%的市场份额,但这么大的出口服装,主要是中低档服装,且主要是三来产品:“来料、来样、来牌(品牌)”。中国多数服装厂家只能收取低微的缝制加工费,“三来订单”一停,工厂立刻就会倒闭。

    根本性缺失

    说到高科技,说到核心技术,中国有几百万的高学历科技人才,有几十万人的海归派,有居于世界先进行列的航天科技<行情资讯 论坛 点评>,特别是成功发射的载人宇宙飞船。为什么做豆腐做不过日本人,缝制一件衬衣也要依赖日本人呢?这个问题的真正答案,要问一问现在一些企业的老板,你的企业用了多少资金搞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投入了多少人才搞研发。

    有这样一件事例。 1985年前后,美欧日等世界几个主要科技发达国家都在主攻数码技术、超导技术和高清晰高保真电视机、移动电话、因特网技术等。据当时公开报道的消息称,在超导技术和高清晰电视技术两方面,中国科学家拿出了能与美欧日并驾齐驱的科研成果。其中,高清晰高保真电视机技术是可以很快进入商品化的应用技术。

    当时,日本的NHK(日本放送协会)攻克了1020 条扫描线的制造技术,并生产出了样机。中国科学院一个研究所也同样研制出了1000条扫描线的高清晰电视应用技术。科学院这位科学家背着这项发明创造,找了几家大的电视机生产厂家去卖这项技术,

曾几何时,“中国经济威胁论”曾经充斥西方媒体。日本人甚至惊呼,中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廉价劳动力资源,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将打败国际市场上的一切竞争对手,成为淹没世界的“中国祸水”。

    然而,最近突然又出现了洋洋得意的“控制中国论”。一位日本知名的经济学者著文说,他经过多年的详细调查,认为已经找到了中国这条经济巨龙的致命“七寸”,并且惊喜地发现,中国这个“没有技术力的生产大国的命运”完全捏在日本的手心里。

    “中国的未来”完全操控于日本。这是耸人听闻么?并非完全如此。

    “控制中国论”者,并不主张因此从产业技术上掐死中国,也未主张采用经济制裁、技术封锁来破坏中国经济的发展,只是过于坦率地剥开了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灿烂光环下所掩盖的危机和中日经济关系的现状。“中国是一个没有技术力的生产大国。”这足以让千千万万的中国企业家汗颜,让中国政府经济主管部门和决策者头脑清醒一下。

    将“芯”比“芯”:中国造陷危机


    造成中国制造业先天性缺失的问题不光出在企业本身,也出在整个产业的战略选择上,当然还有金融支持。

    由于中国国内企业不掌控DVD机的任何一项核心专利技术,一台均价500元的DVD,有6C、3C等12家外资企业伸手要钱,每台机需交纳各项专利费20美元。仅2004年上半年,DVD生产云集的深圳宝安区,200多家DVD企业先后有三四十家倒闭,而以传统DVD闻名的先科集团目前负债10亿元,新建的南昌基地生产停顿。此外,著名的金正(集团)也已陷入危机。

    警报已经拉响

    同样应该拉响警报的是电视机行业。

    70年代兴起的我国国产电视机品牌和生产厂家,如天津产的北京牌,北京产的牡丹牌,上海产的金星牌,南京产的熊猫牌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依靠组装加工生产的长虹、康佳、海尔和后起的创维、上广电、TCL等长驱大进,使我国的电视机产量能达到8000多万台,占世界彩电生产总量的75%以上。

    同DVD生产厂家一样,传统的三枪彩电显像管电视机生产已从高利润率变成微利、无利乃至亏损生产。到2003年,传统彩电21英寸机的市售价格已跌至1000元以下。不少企业正全力转产高清晰数字、背投和液晶显示的大屏幕三大新主力产品。但我国企业同样不掌握三大主力产品生产的任何一项核心技术,从生产线到主要部件全部依靠国外,厂家主要依靠价格大战争夺市场,在高进低出的重压之下,企业经营非常困难。

    同样的事例在我国制造业各行业中比比皆是。从20世纪60年代起,中国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的起步和发展水平,当时几乎是和几个主要先进国家同步的。但到了芯片主导IT产业发展的今天,中国却没有几项生产高端芯片的核心技术。如果去掉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的芯片生产厂家,几乎没有能称得上国产芯片的生产企业。

    机电行业是如此,纺织、服装、食品工业也大体如此。

    如方便面,中国一国生产和消费的方便面比整个亚洲还多,但主要是日资、台资、港资、新加坡、韩国的企业或者与他们的合资、合作企业。再如服装行业,在美国市场、日本市场,中国生产的服装大约占据40%—60%的市场份额,但这么大的出口服装,主要是中低档服装,且主要是三来产品:“来料、来样、来牌(品牌)”。中国多数服装厂家只能收取低微的缝制加工费,“三来订单”一停,工厂立刻就会倒闭。

    根本性缺失

    说到高科技,说到核心技术,中国有几百万的高学历科技人才,有几十万人的海归派,有居于世界先进行列的航天科技<行情资讯 论坛 点评>,特别是成功发射的载人宇宙飞船。为什么做豆腐做不过日本人,缝制一件衬衣也要依赖日本人呢?这个问题的真正答案,要问一问现在一些企业的老板,你的企业用了多少资金搞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投入了多少人才搞研发。

    有这样一件事例。 1985年前后,美欧日等世界几个主要科技发达国家都在主攻数码技术、超导技术和高清晰高保真电视机、移动电话、因特网技术等。据当时公开报道的消息称,在超导技术和高清晰电视技术两方面,中国科学家拿出了能与美欧日并驾齐驱的科研成果。其中,高清晰高保真电视机技术是可以很快进入商品化的应用技术。

    当时,日本的NHK(日本放送协会)攻克了1020 条扫描线的制造技术,并生产出了样机。中国科学院一个研究所也同样研制出了1000条扫描线的高清晰电视应用技术。科学院这位科学家背着这项发明创造,找了几家大的电视机生产厂家去卖这项技术,

相关IC型号

热门点击

 

推荐技术资料

自制智能型ICL7135
    表头使ff11CL7135作为ADC,ICL7135是... [详细]
版权所有:51dzw.COM
深圳服务热线:13692101218  13751165337
粤ICP备09112631号-6(miitbeian.gov.cn)
公网安备44030402000607
深圳市碧威特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付款方式


 复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