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制造业命系供应链
发布时间:2007/8/29 0:00:00 访问次数:489
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手机的关键零部件就开始出现缺货的迹象。目前,一些国内手机厂商不得不为得不到这些零部件而调整生产,上半年大部分国内手机厂商鲜有新品推出就是一个证明。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目前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由于缺少核心技术,许多关键的零部件和技术都会受制于人,而我国承接世界电子制造业转移的趋势还将继续。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保证零部件供应链顺畅无误的电子制造企业,将会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也就是说,谁能够做到“在紧缺时拿到货,在冗余时不积压”,同时能够保证新产品在最短的时间内上市销售,谁就会取得成功。
供应链管理不断升温
供应链管理从20世纪中期开始出现,并在全球范围得到迅速发展。对制造行业来说,从早期的MRPII,到ERP,再到SCM,从企业内部延伸到外部,都体现了其发展的过程。供应链管理大致可归纳为两种情况:一是集团公司内部的跨地区、跨国界经营的供应链管理,二是关联企业之间协作管理。前者把集团内部的分公司、生产基地、分销中心、中心仓库等根据业务关联关系连接成供应链。这种扩展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在美国的通用汽车、宝洁、沃尔玛等集团企业通过EDI方式连接。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使数据的交换得到更大普及。
另一种情况是,某些产业的全行业协作供应链扩展,如汽车、服装、建材、医药等,将行业中上下游企业连接在一起,形成一种产业链,充分整合行业中上下游企业间的优势,形成一个庞大的虚拟企业,实现整体实力的竞争。中国的电子制造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上也做了大量的尝试,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中小型企业大多有了自己的销售管理系统,将各销售网点的信息进行及时的统计和分析。规模较大的企业,通过对上游供应
商进行管理,保证供应的及时和零配件的质量。中兴、华为和联想等企业,甚至有专门的供应链管理部门,将上游供应商、生产和销售的渠道进行整合,成为行业的先行者。
戴尔模式的奇迹
戴尔公司的成功,有着多方面的因素。有业内人士认为,抓住电子商务这一新事物,在供应链中通过网络进行的不间断信息调整是戴尔的成功关键。
让戴尔白手起家的直销意味着戴尔一方面通过电话、网络以及面对面的接触,和顾客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和服务支持渠道。另一方面,它也通过网络,利用信息交换,使得上游的零件供应商能够及时准确地知道公司所需零件的数量、时间,从而大大降低了存货。
多种手段保证供应
目前,国外的供应商通过控制关键零部件的供应来左右整机市场的竞争已经初露端倪。这一点,我国的DVD企业体会比较深刻,在2001年、2002年时,每当国内DVD企业的产品要上量时,日本的机芯、伺服机构等供应商就会停止供货,以此来帮助其DVD整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如今,这样的问题同样出现在国内手机生产企业面前。有业内人士认为,对于那些市场竞争激烈并容易拿到的零部件,国内的制造企业只要很好地保持库存,就能够有效地降低成本。但是对于那些市场上紧缺的零部件,适当地保持较大库存也是相当必要的。对整机市场有准确的判断,对手机功能和技术发展趋势有较好的预测,是手机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具备的。这样,就会在某种零部件短缺之前做好库存准备。另外,借助分销商的力量,最大限度地保证供应链的顺畅。
艾睿电子亚太区有限公司总裁葛凯莉女士介绍说,保证供应链不会断裂是当前分销商的竞争力所在。她说,对于手机关键零部件如相机模块、液晶模块等的短缺情况,艾睿电子有着充分的估计,在第一时间把这种预测提供给自己的客户,因此艾睿所服务的手机企业受到缺货的影响不大。葛凯莉介绍,为了拿到上游供应商的货源,她会整天呆在那个公司,喝茶、吃饭,总之不拿到提货单就不会离开。另外,借助现有的零部件电子交易平台,也会在全球范围内找到自己所需的零部件。
中电网总裁赵蔚扬介绍,在该公司所建立的E-hub电子交易平台上,客户可以动态地了解到各种零件在全球范围的供应情况。整机企业在该平台上可以寻找全球的货源,在全球范围内调剂紧缺零部件产品。由于上游半导体等零部件的核心技术并不被国内企业所掌握,因此解决供应链的顺畅问题显得异常重要,任务也是相当艰巨的。(中国电子报)
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手机的关键零部件就开始出现缺货的迹象。目前,一些国内手机厂商不得不为得不到这些零部件而调整生产,上半年大部分国内手机厂商鲜有新品推出就是一个证明。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目前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由于缺少核心技术,许多关键的零部件和技术都会受制于人,而我国承接世界电子制造业转移的趋势还将继续。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保证零部件供应链顺畅无误的电子制造企业,将会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也就是说,谁能够做到“在紧缺时拿到货,在冗余时不积压”,同时能够保证新产品在最短的时间内上市销售,谁就会取得成功。
供应链管理不断升温
供应链管理从20世纪中期开始出现,并在全球范围得到迅速发展。对制造行业来说,从早期的MRPII,到ERP,再到SCM,从企业内部延伸到外部,都体现了其发展的过程。供应链管理大致可归纳为两种情况:一是集团公司内部的跨地区、跨国界经营的供应链管理,二是关联企业之间协作管理。前者把集团内部的分公司、生产基地、分销中心、中心仓库等根据业务关联关系连接成供应链。这种扩展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在美国的通用汽车、宝洁、沃尔玛等集团企业通过EDI方式连接。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使数据的交换得到更大普及。
另一种情况是,某些产业的全行业协作供应链扩展,如汽车、服装、建材、医药等,将行业中上下游企业连接在一起,形成一种产业链,充分整合行业中上下游企业间的优势,形成一个庞大的虚拟企业,实现整体实力的竞争。中国的电子制造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上也做了大量的尝试,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中小型企业大多有了自己的销售管理系统,将各销售网点的信息进行及时的统计和分析。规模较大的企业,通过对上游供应
商进行管理,保证供应的及时和零配件的质量。中兴、华为和联想等企业,甚至有专门的供应链管理部门,将上游供应商、生产和销售的渠道进行整合,成为行业的先行者。
戴尔模式的奇迹
戴尔公司的成功,有着多方面的因素。有业内人士认为,抓住电子商务这一新事物,在供应链中通过网络进行的不间断信息调整是戴尔的成功关键。
让戴尔白手起家的直销意味着戴尔一方面通过电话、网络以及面对面的接触,和顾客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和服务支持渠道。另一方面,它也通过网络,利用信息交换,使得上游的零件供应商能够及时准确地知道公司所需零件的数量、时间,从而大大降低了存货。
多种手段保证供应
目前,国外的供应商通过控制关键零部件的供应来左右整机市场的竞争已经初露端倪。这一点,我国的DVD企业体会比较深刻,在2001年、2002年时,每当国内DVD企业的产品要上量时,日本的机芯、伺服机构等供应商就会停止供货,以此来帮助其DVD整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如今,这样的问题同样出现在国内手机生产企业面前。有业内人士认为,对于那些市场竞争激烈并容易拿到的零部件,国内的制造企业只要很好地保持库存,就能够有效地降低成本。但是对于那些市场上紧缺的零部件,适当地保持较大库存也是相当必要的。对整机市场有准确的判断,对手机功能和技术发展趋势有较好的预测,是手机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具备的。这样,就会在某种零部件短缺之前做好库存准备。另外,借助分销商的力量,最大限度地保证供应链的顺畅。
艾睿电子亚太区有限公司总裁葛凯莉女士介绍说,保证供应链不会断裂是当前分销商的竞争力所在。她说,对于手机关键零部件如相机模块、液晶模块等的短缺情况,艾睿电子有着充分的估计,在第一时间把这种预测提供给自己的客户,因此艾睿所服务的手机企业受到缺货的影响不大。葛凯莉介绍,为了拿到上游供应商的货源,她会整天呆在那个公司,喝茶、吃饭,总之不拿到提货单就不会离开。另外,借助现有的零部件电子交易平台,也会在全球范围内找到自己所需的零部件。
中电网总裁赵蔚扬介绍,在该公司所建立的E-hub电子交易平台上,客户可以动态地了解到各种零件在全球范围的供应情况。整机企业在该平台上可以寻找全球的货源,在全球范围内调剂紧缺零部件产品。由于上游半导体等零部件的核心技术并不被国内企业所掌握,因此解决供应链的顺畅问题显得异常重要,任务也是相当艰巨的。(中国电子报)
热门点击
- 奥迪威的压电蜂鸣器谐振频率为3.2kHz
- 手机零部件缺货,元器件股风云再起
- 谢飞波副局长谈我国移动及无线通信频率规划
- 国内芯片生产线解析
- 苏州IC产业链布局的遗憾和尴尬
- 串扰和功耗正在变成IC设计的最大挑战
- 中国东部正发展成为世界电子元器件出口中心
- 中国芯片制造业发展构划
- 中国IC设计服务业雏形初现
- Monterey推出可减小SoC芯片尺寸的新
推荐技术资料
- 自制智能型ICL7135
- 表头使ff11CL7135作为ADC,ICL7135是...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