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零点校正电路的差分
发布时间:2012/11/4 20:02:14 访问次数:1180
1.电路分析
关于这一电路分析主要ECJ0EC1H0R9C说明下列几点。
(1)可变电阻器RP1接在两只三极管VT1和VT2发射极电路中,但不是两管共用的发射极电阻,因为RP1的动片将RP1分成部分。其中动片左边的为RPl-1,接在VT1发射极回路中,只有VT1发射极电流流过它;动片右边的为RPl-2,它接在VT2发射极回路中,只有VT2发射极电流流过它。所以,RP1不是两管共用的发射极电阻。
(2) VT1和VT2直流电路对称,在理想状态下VT1和VT2集电极直流电压大小相同,但是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偏差,如元器件参数的误差等,这样VT1和VT2集电极直流电压大小可能不相等,使放大器在静态时输出信号电
压Uo不等于OV,为此可以加入零点校正电路。
(3)加入RP1后,当RP1动片在中间位置时,RPl-1与RPl-2的阻值相等,对VT1和VT2直流电流影响相同,没有校正作用。当两只三极管的静态电流大小不相同时,输出信号电压在静态时不为OV。此时可以调整RP1动片位置。
(4)当RP1动片向右侧调整时,RPl-1阻值增大,RPl-2阻值减小。如果RPl-1阻值增大,会伎VT1基极电流减小,集电极和发射极电流均减小,其集电极电压升高;如果RPl-2阻值减小,会使VT2基极电流增大,它的集电极和发射极电流增大,其集电极电压减小。
(5) RP1动片向右侧调整会使VT1集电极电压升高,使VT2集电极电压下降;RP1动片位置向左侧调整,则会使VT1集电极电压下降,使VT2集电极电压升高。只要恰当调整RP1动片位置,能使VT1和VT2的静态集电极电压大小相等,这样在静态时输出信号电压为OV,实现零点校正。
(6)接入RP1后,RPl-1、RPl-2中只有一只三极管的发射极电流流过,所以对差模信号也存在负反馈作用。只要VT1发射极差模信号电流流过RPl-1,在它上产生信号压降,对VT1中差模信号存在负反馈作用。同理,RPl-2中也只有VT2的差模发射极信号电流流过,对VT2中的差模信号也存在负反馈作用。
(7) RPl-1、RPl-2对差模信号存在负反馈作用,所以差模放大倍数有所下降。
(8)发射极电阻R3两管共用,所以只对共模信号产生负反馈作用,对差模信号无负反馈。RPl-1、RPl-2对共模信号同样具有负反馈作用。在分析发射极电阻对差模信号是否存在负反馈时,主要看发射橛电阻中是否流过两管的差模信号电流。
关于这一电路分析主要ECJ0EC1H0R9C说明下列几点。
(1)可变电阻器RP1接在两只三极管VT1和VT2发射极电路中,但不是两管共用的发射极电阻,因为RP1的动片将RP1分成部分。其中动片左边的为RPl-1,接在VT1发射极回路中,只有VT1发射极电流流过它;动片右边的为RPl-2,它接在VT2发射极回路中,只有VT2发射极电流流过它。所以,RP1不是两管共用的发射极电阻。
(2) VT1和VT2直流电路对称,在理想状态下VT1和VT2集电极直流电压大小相同,但是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偏差,如元器件参数的误差等,这样VT1和VT2集电极直流电压大小可能不相等,使放大器在静态时输出信号电
压Uo不等于OV,为此可以加入零点校正电路。
(3)加入RP1后,当RP1动片在中间位置时,RPl-1与RPl-2的阻值相等,对VT1和VT2直流电流影响相同,没有校正作用。当两只三极管的静态电流大小不相同时,输出信号电压在静态时不为OV。此时可以调整RP1动片位置。
(4)当RP1动片向右侧调整时,RPl-1阻值增大,RPl-2阻值减小。如果RPl-1阻值增大,会伎VT1基极电流减小,集电极和发射极电流均减小,其集电极电压升高;如果RPl-2阻值减小,会使VT2基极电流增大,它的集电极和发射极电流增大,其集电极电压减小。
(5) RP1动片向右侧调整会使VT1集电极电压升高,使VT2集电极电压下降;RP1动片位置向左侧调整,则会使VT1集电极电压下降,使VT2集电极电压升高。只要恰当调整RP1动片位置,能使VT1和VT2的静态集电极电压大小相等,这样在静态时输出信号电压为OV,实现零点校正。
(6)接入RP1后,RPl-1、RPl-2中只有一只三极管的发射极电流流过,所以对差模信号也存在负反馈作用。只要VT1发射极差模信号电流流过RPl-1,在它上产生信号压降,对VT1中差模信号存在负反馈作用。同理,RPl-2中也只有VT2的差模发射极信号电流流过,对VT2中的差模信号也存在负反馈作用。
(7) RPl-1、RPl-2对差模信号存在负反馈作用,所以差模放大倍数有所下降。
(8)发射极电阻R3两管共用,所以只对共模信号产生负反馈作用,对差模信号无负反馈。RPl-1、RPl-2对共模信号同样具有负反馈作用。在分析发射极电阻对差模信号是否存在负反馈时,主要看发射橛电阻中是否流过两管的差模信号电流。
1.电路分析
关于这一电路分析主要ECJ0EC1H0R9C说明下列几点。
(1)可变电阻器RP1接在两只三极管VT1和VT2发射极电路中,但不是两管共用的发射极电阻,因为RP1的动片将RP1分成部分。其中动片左边的为RPl-1,接在VT1发射极回路中,只有VT1发射极电流流过它;动片右边的为RPl-2,它接在VT2发射极回路中,只有VT2发射极电流流过它。所以,RP1不是两管共用的发射极电阻。
(2) VT1和VT2直流电路对称,在理想状态下VT1和VT2集电极直流电压大小相同,但是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偏差,如元器件参数的误差等,这样VT1和VT2集电极直流电压大小可能不相等,使放大器在静态时输出信号电
压Uo不等于OV,为此可以加入零点校正电路。
(3)加入RP1后,当RP1动片在中间位置时,RPl-1与RPl-2的阻值相等,对VT1和VT2直流电流影响相同,没有校正作用。当两只三极管的静态电流大小不相同时,输出信号电压在静态时不为OV。此时可以调整RP1动片位置。
(4)当RP1动片向右侧调整时,RPl-1阻值增大,RPl-2阻值减小。如果RPl-1阻值增大,会伎VT1基极电流减小,集电极和发射极电流均减小,其集电极电压升高;如果RPl-2阻值减小,会使VT2基极电流增大,它的集电极和发射极电流增大,其集电极电压减小。
(5) RP1动片向右侧调整会使VT1集电极电压升高,使VT2集电极电压下降;RP1动片位置向左侧调整,则会使VT1集电极电压下降,使VT2集电极电压升高。只要恰当调整RP1动片位置,能使VT1和VT2的静态集电极电压大小相等,这样在静态时输出信号电压为OV,实现零点校正。
(6)接入RP1后,RPl-1、RPl-2中只有一只三极管的发射极电流流过,所以对差模信号也存在负反馈作用。只要VT1发射极差模信号电流流过RPl-1,在它上产生信号压降,对VT1中差模信号存在负反馈作用。同理,RPl-2中也只有VT2的差模发射极信号电流流过,对VT2中的差模信号也存在负反馈作用。
(7) RPl-1、RPl-2对差模信号存在负反馈作用,所以差模放大倍数有所下降。
(8)发射极电阻R3两管共用,所以只对共模信号产生负反馈作用,对差模信号无负反馈。RPl-1、RPl-2对共模信号同样具有负反馈作用。在分析发射极电阻对差模信号是否存在负反馈时,主要看发射橛电阻中是否流过两管的差模信号电流。
关于这一电路分析主要ECJ0EC1H0R9C说明下列几点。
(1)可变电阻器RP1接在两只三极管VT1和VT2发射极电路中,但不是两管共用的发射极电阻,因为RP1的动片将RP1分成部分。其中动片左边的为RPl-1,接在VT1发射极回路中,只有VT1发射极电流流过它;动片右边的为RPl-2,它接在VT2发射极回路中,只有VT2发射极电流流过它。所以,RP1不是两管共用的发射极电阻。
(2) VT1和VT2直流电路对称,在理想状态下VT1和VT2集电极直流电压大小相同,但是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偏差,如元器件参数的误差等,这样VT1和VT2集电极直流电压大小可能不相等,使放大器在静态时输出信号电
压Uo不等于OV,为此可以加入零点校正电路。
(3)加入RP1后,当RP1动片在中间位置时,RPl-1与RPl-2的阻值相等,对VT1和VT2直流电流影响相同,没有校正作用。当两只三极管的静态电流大小不相同时,输出信号电压在静态时不为OV。此时可以调整RP1动片位置。
(4)当RP1动片向右侧调整时,RPl-1阻值增大,RPl-2阻值减小。如果RPl-1阻值增大,会伎VT1基极电流减小,集电极和发射极电流均减小,其集电极电压升高;如果RPl-2阻值减小,会使VT2基极电流增大,它的集电极和发射极电流增大,其集电极电压减小。
(5) RP1动片向右侧调整会使VT1集电极电压升高,使VT2集电极电压下降;RP1动片位置向左侧调整,则会使VT1集电极电压下降,使VT2集电极电压升高。只要恰当调整RP1动片位置,能使VT1和VT2的静态集电极电压大小相等,这样在静态时输出信号电压为OV,实现零点校正。
(6)接入RP1后,RPl-1、RPl-2中只有一只三极管的发射极电流流过,所以对差模信号也存在负反馈作用。只要VT1发射极差模信号电流流过RPl-1,在它上产生信号压降,对VT1中差模信号存在负反馈作用。同理,RPl-2中也只有VT2的差模发射极信号电流流过,对VT2中的差模信号也存在负反馈作用。
(7) RPl-1、RPl-2对差模信号存在负反馈作用,所以差模放大倍数有所下降。
(8)发射极电阻R3两管共用,所以只对共模信号产生负反馈作用,对差模信号无负反馈。RPl-1、RPl-2对共模信号同样具有负反馈作用。在分析发射极电阻对差模信号是否存在负反馈时,主要看发射橛电阻中是否流过两管的差模信号电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