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验步骤及实验故障的排除
发布时间:2011/8/20 10:18:54 访问次数:1081
掌握实验步骤、正确排除实验中出现的故障,是实验教学中的一个主要环节,对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实验步骤
这里讲的实验步骤并非仅指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规程的步骤,而是应该包括实验前的预习和准备工作、进入实验室的具体操作过程和实验后的总结分析。
(1)实验前
①必须熟悉实验室守则和安全操作规程。
②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明确实验目的、内容,从理论概念上弄清实验原理,了解实验步骤及操作方法。对实验可能出现的现象及结果等要有一个事先的分析和估计,做到心中有数。
③预先阅读所需仪器设备的使用说明书及操作注意事项,熟悉各旋钮、按键、开关的功能和作用,以便进入实验室后能顺利进行实验操作和测试。
④写好实验预习报告,将实验中要测量的数据图表预先画好,以便节约实验操作时间。
(2)实验过程
①仪器设备要合理布局。其原则是安全、方便、整齐,防止相互影响。一般情况下直读的仪表、仪器放在操作者左侧,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测量仪器放茌右侧。严禁仪表歪斜摆放和随意搬动。
②正确搭接线路。首先要检查所接线路的元件数据及参数是否符合要求,然后按要求搭接线路,严禁带电接线、拆线或改接线路。接好线路后首先要复查,确认无误后才能接通电源进行实验。
③安全科学地操作。通电后要眼观全局,首先看现象,再操作、读数。如果发现异常现象,如烧保险、出现冒烟焦味、异常响声、仪表打表等,应立即切断电源,保持现场,请示指导老师后再做故障处理,排除故障后方能继续进行实验操作。
④科学读取数据。读取数据时,姿势要准确,指针式仪表要做到“眼、针、影一直线”。数据应记录在事先准备好的原始记录数据表格中,要记下所用仪表仪器的倍率,做完实验后要根据实测仪表偏转格数乘倍率得出读数值,同时要根据所选用仪表量程和刻度盘实际情况,合理取舍读数的有效数字,不可增多或删除有效位数。原始数据不得随意修改。
(3)实验后
①实验完结后,首先应关闭仪器设备,切断电源,拆掉实验连线,整理好实验台。
②整理实验数据,按要求编写实验报告。
2.实验故障的排除
排除实验中出现的故障,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较熟练的实验技能,以及具有丰富的实际经验。
(1)排除实验故障的一般原则或步骤
①出现故障时应立即切断电源,关闭仪器设备,避免故障扩大。
②根据故障现象,判断故障性质。实验故障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破坏性故障,可对仪器设备、元器件等造成损坏,其现象常常是冒烟、烧焦味、爆炸声、发热等;另一类是非破坏性故障,其现象是无电流、无电压、指示灯不亮,电流、电压、波形不正常等。
③根据故障性质,确定故障的检查方法。对于破坏性故障不能采用通电检查的方法,应先切断电源,然后用万用表的欧姆挡检查电路的通断情况,看有无短路、断路或阻值不正常等现象。对于非破坏性故障,也应先切断电源进行检查,认为没有什么问题再采用通电检查的方法。通电检查主要使用电压表检查有关部分的电压是否正常,用示波器观察波形是否正常等,
④进行检查时,首先应知道正常情况下电路各处的电压、电流、电阻、波形,做到心中有(2)然后再用仪表进行检查,逐步缩小产生故障的范围,直到找到故障所在的部位。
(2)产生故障的原因
产生故障的原因很多,一般可归纳如下几类。
①电路连接不正确或接触不良,导线或元器件引脚短路或断路。
②元器件、导线裸露部分相碰造成短路。
③测试条件错误。
④元器件参数不合适或引脚错误。
⑤仪器使用、操作不当。
⑥仪器或元器件本身质量差或损坏。
例如,在作RLC串联谐振实验时,起初电流值随频率升高而增加,后来迅速下降到很低的数值,重新做实验再也得不到谐振现象。
分析:这是一种非破坏性故障,没有发现烟、味、声、热等现象。重做时,电路中有电流但不出现谐振现象,说明R、L、C不是开路而可能是短路,用万用表检查各元件是否短路,最后检查出电容器短路。
分析产生故障的原因:根据现象判断电容器原来是好的,短路是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原因是当信号源电压较高时,如果电路中的电阻值R很小(如1Ω),谐振时电容器上的电压就可达到信号源电压的Q倍,超过电容器的耐压值致使电容器击穿短路。
这个例子也告诉我们,在实验前对电路中的电压、电流要育一个初步的估计,使用元器件时要考虑元器件的额定值。确定测试条件时,应考虑到是否会引起不良的后果,比如用万用表的电流挡去测量电路的电压等,会造成故障或损坏仪表。 K4S161622D-TC70
掌握实验步骤、正确排除实验中出现的故障,是实验教学中的一个主要环节,对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实验步骤
这里讲的实验步骤并非仅指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规程的步骤,而是应该包括实验前的预习和准备工作、进入实验室的具体操作过程和实验后的总结分析。
(1)实验前
①必须熟悉实验室守则和安全操作规程。
②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明确实验目的、内容,从理论概念上弄清实验原理,了解实验步骤及操作方法。对实验可能出现的现象及结果等要有一个事先的分析和估计,做到心中有数。
③预先阅读所需仪器设备的使用说明书及操作注意事项,熟悉各旋钮、按键、开关的功能和作用,以便进入实验室后能顺利进行实验操作和测试。
④写好实验预习报告,将实验中要测量的数据图表预先画好,以便节约实验操作时间。
(2)实验过程
①仪器设备要合理布局。其原则是安全、方便、整齐,防止相互影响。一般情况下直读的仪表、仪器放在操作者左侧,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测量仪器放茌右侧。严禁仪表歪斜摆放和随意搬动。
②正确搭接线路。首先要检查所接线路的元件数据及参数是否符合要求,然后按要求搭接线路,严禁带电接线、拆线或改接线路。接好线路后首先要复查,确认无误后才能接通电源进行实验。
③安全科学地操作。通电后要眼观全局,首先看现象,再操作、读数。如果发现异常现象,如烧保险、出现冒烟焦味、异常响声、仪表打表等,应立即切断电源,保持现场,请示指导老师后再做故障处理,排除故障后方能继续进行实验操作。
④科学读取数据。读取数据时,姿势要准确,指针式仪表要做到“眼、针、影一直线”。数据应记录在事先准备好的原始记录数据表格中,要记下所用仪表仪器的倍率,做完实验后要根据实测仪表偏转格数乘倍率得出读数值,同时要根据所选用仪表量程和刻度盘实际情况,合理取舍读数的有效数字,不可增多或删除有效位数。原始数据不得随意修改。
(3)实验后
①实验完结后,首先应关闭仪器设备,切断电源,拆掉实验连线,整理好实验台。
②整理实验数据,按要求编写实验报告。
2.实验故障的排除
排除实验中出现的故障,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较熟练的实验技能,以及具有丰富的实际经验。
(1)排除实验故障的一般原则或步骤
①出现故障时应立即切断电源,关闭仪器设备,避免故障扩大。
②根据故障现象,判断故障性质。实验故障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破坏性故障,可对仪器设备、元器件等造成损坏,其现象常常是冒烟、烧焦味、爆炸声、发热等;另一类是非破坏性故障,其现象是无电流、无电压、指示灯不亮,电流、电压、波形不正常等。
③根据故障性质,确定故障的检查方法。对于破坏性故障不能采用通电检查的方法,应先切断电源,然后用万用表的欧姆挡检查电路的通断情况,看有无短路、断路或阻值不正常等现象。对于非破坏性故障,也应先切断电源进行检查,认为没有什么问题再采用通电检查的方法。通电检查主要使用电压表检查有关部分的电压是否正常,用示波器观察波形是否正常等,
④进行检查时,首先应知道正常情况下电路各处的电压、电流、电阻、波形,做到心中有(2)然后再用仪表进行检查,逐步缩小产生故障的范围,直到找到故障所在的部位。
(2)产生故障的原因
产生故障的原因很多,一般可归纳如下几类。
①电路连接不正确或接触不良,导线或元器件引脚短路或断路。
②元器件、导线裸露部分相碰造成短路。
③测试条件错误。
④元器件参数不合适或引脚错误。
⑤仪器使用、操作不当。
⑥仪器或元器件本身质量差或损坏。
例如,在作RLC串联谐振实验时,起初电流值随频率升高而增加,后来迅速下降到很低的数值,重新做实验再也得不到谐振现象。
分析:这是一种非破坏性故障,没有发现烟、味、声、热等现象。重做时,电路中有电流但不出现谐振现象,说明R、L、C不是开路而可能是短路,用万用表检查各元件是否短路,最后检查出电容器短路。
分析产生故障的原因:根据现象判断电容器原来是好的,短路是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原因是当信号源电压较高时,如果电路中的电阻值R很小(如1Ω),谐振时电容器上的电压就可达到信号源电压的Q倍,超过电容器的耐压值致使电容器击穿短路。
这个例子也告诉我们,在实验前对电路中的电压、电流要育一个初步的估计,使用元器件时要考虑元器件的额定值。确定测试条件时,应考虑到是否会引起不良的后果,比如用万用表的电流挡去测量电路的电压等,会造成故障或损坏仪表。 K4S161622D-TC70
上一篇:实验数据的处理
上一篇:实验报告的编写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