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化元器件 抓住整机配套良机
发布时间:2007/8/29 0:00:00 访问次数:580
一般来说,电子元器件行业的周期运行特征为“一个周期四年,前两年保持高速增长并在第二年达到顶点,随后的一两年进入调整期”。遵循这一市场发展规律,并在全球经济形势逐渐好转和国内电子信息产品需求旺盛的推动下,中国电子元器件市场在经历了2001年的相对低迷之后,正逐步恢复高速增长。而且,因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信息化、数字化及加强环境保护导致系统装备大量更新换代,为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应用市场。
国内市场需求强劲
随着电子信息整机产品制造的规模化,其对上游产品的配套能力要求日益强烈,电子元器件制造业作为基础产品的重要地位日益明显。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处于高速增长时期,一方面,新一代电子整机产品市场规模迅速扩张,急需各种电子元器件产品,尤其是新型电子元器件为之配套;另一方面,随着电子整机产品向数字化、信息化方向发展,电子元器件在电子整机产品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加,电子整机产品对电子元器件的依存度也越来越大。
虽然应用需求被看好,但我们也看到,目前我国电子元器件市场的供需矛盾仍然比较明显,突出表现为产品供给与整机需求之间的脱节。一方面,我国很多领域的电子元器件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并大量出口;而另一方面,我国也是全球最主要的电子元器件产品进口国之一。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在于,国产电子元器件产品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较小的中低端领域,因此大量新型电子元器件依靠进口,同时,价格、渠道、服务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电子元器件产品稳定进入整机配套体系。
据海关统计,2002年我国电子元器件进口额为171.84亿美元,同比增长近30%,而出口额为128.98亿美元,同比增长25.8%,进出口逆差进一步扩大到42.86亿美元,同比增长27.2%。这已是自1999年以来连续第四年呈现逆差,表明我国越来越成为全球电子元器件消费的重要市场,同时可以看出国内生产的电子元件对整机需求的适应性有相当大的差距。
把握国际产业转移趋势
跨国公司被我国巨大的市场需求所吸引,争先将整机产品制造转移到我国,因此,其对电子元器件配套的本地化要求日益增加。而跨国公司采购政策的日益国际化也为我国电子元器件产业带来很大的市场需求。
在电子产品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中,就近配套一直被认为是最佳模式,因此国际上主要的元器件厂商为降低生产成本,并适应整机客户的生产需求,近几年也纷纷将元器件生产向我国转移,这为我国电子元器件产业,尤其是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引进技术、开展合作带来了非常好的外部条件和机遇。
目前,随着我国加入WTO及贸易环境进一步改善,大量跨国公司的电子厂已经在我国进行新一轮投资,而且外商投资的速度越来越快,投资规模越来越大。对国内电子元器件企业来说,利用本地优势,通过与这些跨国公司合作,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技术开发能力、生产交付能力及配套服务能力,努力成为其稳定配套体系的重要环节是不可多得的发展良机。
进入整机巨头配套体系
面对良好的发展机遇,当前国内电子元器件企业的问题在于如何尽快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提升市场和服务能力,更高质量地满足整机配套要求。而如何适应国际电子巨头的采购和营销体制,成为其供应体系中的稳定环节尤为重要。
对国内电子元器件企业而言,为国外整机厂配套很难,主要是由于国外电子整机厂商对于元器件产品的认证周期很长,其在选择元器件供应商时,都要经过以下步骤:
(1)审查供应商提供的资料。
(2)现场考察供应商的生产规模。因为大的整机用户需求量大,要求同一类产品在一个元器件厂能够实现系列订货。因此,他们通常要求元器件生产厂的生产能力是其订购量的2~3倍,以保证供货的一致性、长期性和稳定性。与此同时,他们还考察生产装备、产品质量状况、生产技术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经营状况和企业发展潜能。
(3)送样品进行检测认证和评价。
(4)产品试用及测试评价。
(5)选定供应商后要定期考察工厂。通常上述过程大约需要一年到一年半。
国内元器件生产厂应积极把握国际整机巨头的经营模式和运作模式,适应国际采购规则,努力成为其供应链中的相关环节,是适应“全球电子信息制造业向中国转移”、“国际市场国内化”新趋势,争夺多元化市场的重要条件。因此,国内电子元器件企业需尽快努力缩小在品种、规格上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并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主动参与客户的产品开发,与客户形成战略伙伴关系,将简单加工变成具有高附加值的加工,从而最终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胜出。
一般来说,电子元器件行业的周期运行特征为“一个周期四年,前两年保持高速增长并在第二年达到顶点,随后的一两年进入调整期”。遵循这一市场发展规律,并在全球经济形势逐渐好转和国内电子信息产品需求旺盛的推动下,中国电子元器件市场在经历了2001年的相对低迷之后,正逐步恢复高速增长。而且,因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信息化、数字化及加强环境保护导致系统装备大量更新换代,为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应用市场。
国内市场需求强劲
随着电子信息整机产品制造的规模化,其对上游产品的配套能力要求日益强烈,电子元器件制造业作为基础产品的重要地位日益明显。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处于高速增长时期,一方面,新一代电子整机产品市场规模迅速扩张,急需各种电子元器件产品,尤其是新型电子元器件为之配套;另一方面,随着电子整机产品向数字化、信息化方向发展,电子元器件在电子整机产品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加,电子整机产品对电子元器件的依存度也越来越大。
虽然应用需求被看好,但我们也看到,目前我国电子元器件市场的供需矛盾仍然比较明显,突出表现为产品供给与整机需求之间的脱节。一方面,我国很多领域的电子元器件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并大量出口;而另一方面,我国也是全球最主要的电子元器件产品进口国之一。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在于,国产电子元器件产品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较小的中低端领域,因此大量新型电子元器件依靠进口,同时,价格、渠道、服务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电子元器件产品稳定进入整机配套体系。
据海关统计,2002年我国电子元器件进口额为171.84亿美元,同比增长近30%,而出口额为128.98亿美元,同比增长25.8%,进出口逆差进一步扩大到42.86亿美元,同比增长27.2%。这已是自1999年以来连续第四年呈现逆差,表明我国越来越成为全球电子元器件消费的重要市场,同时可以看出国内生产的电子元件对整机需求的适应性有相当大的差距。
把握国际产业转移趋势
跨国公司被我国巨大的市场需求所吸引,争先将整机产品制造转移到我国,因此,其对电子元器件配套的本地化要求日益增加。而跨国公司采购政策的日益国际化也为我国电子元器件产业带来很大的市场需求。
在电子产品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中,就近配套一直被认为是最佳模式,因此国际上主要的元器件厂商为降低生产成本,并适应整机客户的生产需求,近几年也纷纷将元器件生产向我国转移,这为我国电子元器件产业,尤其是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引进技术、开展合作带来了非常好的外部条件和机遇。
目前,随着我国加入WTO及贸易环境进一步改善,大量跨国公司的电子厂已经在我国进行新一轮投资,而且外商投资的速度越来越快,投资规模越来越大。对国内电子元器件企业来说,利用本地优势,通过与这些跨国公司合作,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技术开发能力、生产交付能力及配套服务能力,努力成为其稳定配套体系的重要环节是不可多得的发展良机。
进入整机巨头配套体系
面对良好的发展机遇,当前国内电子元器件企业的问题在于如何尽快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提升市场和服务能力,更高质量地满足整机配套要求。而如何适应国际电子巨头的采购和营销体制,成为其供应体系中的稳定环节尤为重要。
对国内电子元器件企业而言,为国外整机厂配套很难,主要是由于国外电子整机厂商对于元器件产品的认证周期很长,其在选择元器件供应商时,都要经过以下步骤:
(1)审查供应商提供的资料。
(2)现场考察供应商的生产规模。因为大的整机用户需求量大,要求同一类产品在一个元器件厂能够实现系列订货。因此,他们通常要求元器件生产厂的生产能力是其订购量的2~3倍,以保证供货的一致性、长期性和稳定性。与此同时,他们还考察生产装备、产品质量状况、生产技术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经营状况和企业发展潜能。
(3)送样品进行检测认证和评价。
(4)产品试用及测试评价。
(5)选定供应商后要定期考察工厂。通常上述过程大约需要一年到一年半。
国内元器件生产厂应积极把握国际整机巨头的经营模式和运作模式,适应国际采购规则,努力成为其供应链中的相关环节,是适应“全球电子信息制造业向中国转移”、“国际市场国内化”新趋势,争夺多元化市场的重要条件。因此,国内电子元器件企业需尽快努力缩小在品种、规格上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并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主动参与客户的产品开发,与客户形成战略伙伴关系,将简单加工变成具有高附加值的加工,从而最终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