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全球半导体亮点探究
发布时间:2007/8/28 0:00:00 访问次数:516
2004将是丰收年表明半导体工业的景气程度,除了销售额及增长率外,国际上有系列的综合评价指数,如订单/销售额(B/B),生产线的产能利用率、平均销售价格ASP(以DRAM作参照)及库存等。
全球众多著名的市场研究公司,对于2004年全球半导体工业的预测,部分汇总如下:
以上资料己经充分表明,2004年全球半导体工业正以与2000年十分相似的态势处于周期的上升阶段。大部分市场研究公司认为,峰值将延续至2005年。但也有极少数人如我国台湾省TSMC的董事长张忠谋曾表示,如果中国的半导体市场能够处在一种良性状态下,则全球芯片市场平安无事,否则很有可能导致全球半导体市场因生产过剩而于2005年再次陷入危机。
另外,非常重要的是,全球半导体库存己从2003年初的11亿美元,降至2003年4季度的不到3.83亿美元,降到了过去3年以来最低水平,这一切充分反映半导体产业供应链己开始吃紧,半导体工业开始处在上升的周期。
关注90纳米及12英寸
在2004年半导体工业的进程中,90纳米及12英寸硅片似两颗最耀眼的明珠,吸引了众多半导体厂投入巨资去摘冠。
12英寸芯片生产线
回顾半导体工业已经走过的历程,硅片尺寸的更迭是工业进步的重要象征,如从4英寸转移至5英寸费时3年,5英寸至6英寸也是3年。然而,从6英寸转移至8英寸费时为5年,此次8英寸要转移至12英寸,估计要费时8年,直至2005年。究竟如何才能说是己进入12英寸硅片时代,国际上曾有个说法,即累积12英寸硅片的产出达到1.0亿平方英寸,88.5万片时,可以称半导体工业己进入12英寸时代。不过依此理论,2004年就该差不多了。
据2003年底美国市场策略协会SMA的统计,全球共有25条12英寸芯片生产线,总计产能达每月40万片,约占全球硅片产能的10%,其中大多数都是DRAM生产及代工,所以我国台湾省占有绝对优势。然而目前真正能批量生产的12英寸芯片生产线并不多,其中一个原因是在12英寸生产线上跑的品种都是130纳米及以下,在成品率等方面还需提高及改进。所以有一部分仅仅是盖好了厂房就停顿下来。
据预测,2004年全球半导体投资达420亿美元,将有17个新建或改建厂,其中大部分是12英寸,如Samsung,Toshiba,Sony,NEC,AMD,Intel等。如果这些生产线都能开动起来,产能将达到月产70万片(12英寸计),相当于全球芯片产能的20%左右。
90纳米技术
按照2001年重新修订的ITRS国际工艺路线图,进入2004年应该是90纳米工艺技术。光刻是工业的领头羊,然而,由于光刻的技术路线业内一直没有统一的观点,对于光学方法不抱信任,认为248纳米及193纳米仅是个过渡,把希望寄于157纳米。可喜的是在2003年中,似乎从未被看好的浸入式光刻技术有了重大突破,导致Intel公司宣布放弃157纳米技术,并认为193纳米的浸入式光刻可以拓展至45纳米节点。
工艺技术的进展,除了采用新的工艺如CMP及新的材料、铜或者低K介质材料之外,非常有效的就是缩小“节点”尺寸,从0.35微米技术,一路向0.25微米、0.18微米,直至0.15微米发展。工艺上似乎一路畅通,并未遇到太大的障碍。然而当进入0.13微米之后,可比喻为险象丛生,掩模的价格似火箭上升,物理淀积方法逐步由化学气相淀积替代及引线的材料由铜替代铝和低K介质材料的采用。如此多的技术问题都需同时克服,导致半导体工业的进程开始转缓。难怪有人认为,从130纳米节点向90纳米过渡并不顺利。漏电流及功耗等问题是90纳米技术的最大挑战。另一个是90纳米芯片的封装,由于器件的复杂程度提高,一般也需重新设计。归根结底,成本是最大的考验。
总的来说,90纳米的芯片还未进入批量生产阶段,目前大约仅只有15至20个品种在进行设计,很有可能在2005年之前,130纳米技术仍是主流。
找出市场的推动者
市场决定一切。因而在分析2004年半导体工业的前景时,必然要从根本上看市场真会如此好吗?在谁是市场的真正推动者中,国际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市场的进步,必须要有杀手级产品,才能使半导体工业驶入上升周期,如2000年时的PC及手机。另一种认为现有的应用,如PC、手机以及其它产品己经足够成为未来半导体发展的动力。
人们盼望杀手级产品,如Nokia美国分公司总裁威尔斯加认为3G将成为下一个杀手级产品。Semicon总裁吉姆认为是燃料电池等。至少2004年不会呈现,非常可能的情况是在若干类产品,如PC、手机、消费类电子产品、机器人及汽车电子等的共同作用下,将2004年半导体工业推向又一个高峰。
2004年全球半导体工业全面回升己成定局。在诸多信息中,尤以资本投资计划重启,达到420亿美元最具关键,是人们盼望己久的定心丸,表明企业已经开始对经济的前景抱有信心。即使摩尔定律尚能再维持15年之久,这样的上升年景,也只此3回至4回。工业界必须抓住有利时机发展。
中国内地将成为全球代工新秀
全球代工市场的发展十分喜人,在2003年至20
2004将是丰收年表明半导体工业的景气程度,除了销售额及增长率外,国际上有系列的综合评价指数,如订单/销售额(B/B),生产线的产能利用率、平均销售价格ASP(以DRAM作参照)及库存等。
全球众多著名的市场研究公司,对于2004年全球半导体工业的预测,部分汇总如下:
以上资料己经充分表明,2004年全球半导体工业正以与2000年十分相似的态势处于周期的上升阶段。大部分市场研究公司认为,峰值将延续至2005年。但也有极少数人如我国台湾省TSMC的董事长张忠谋曾表示,如果中国的半导体市场能够处在一种良性状态下,则全球芯片市场平安无事,否则很有可能导致全球半导体市场因生产过剩而于2005年再次陷入危机。
另外,非常重要的是,全球半导体库存己从2003年初的11亿美元,降至2003年4季度的不到3.83亿美元,降到了过去3年以来最低水平,这一切充分反映半导体产业供应链己开始吃紧,半导体工业开始处在上升的周期。
关注90纳米及12英寸
在2004年半导体工业的进程中,90纳米及12英寸硅片似两颗最耀眼的明珠,吸引了众多半导体厂投入巨资去摘冠。
12英寸芯片生产线
回顾半导体工业已经走过的历程,硅片尺寸的更迭是工业进步的重要象征,如从4英寸转移至5英寸费时3年,5英寸至6英寸也是3年。然而,从6英寸转移至8英寸费时为5年,此次8英寸要转移至12英寸,估计要费时8年,直至2005年。究竟如何才能说是己进入12英寸硅片时代,国际上曾有个说法,即累积12英寸硅片的产出达到1.0亿平方英寸,88.5万片时,可以称半导体工业己进入12英寸时代。不过依此理论,2004年就该差不多了。
据2003年底美国市场策略协会SMA的统计,全球共有25条12英寸芯片生产线,总计产能达每月40万片,约占全球硅片产能的10%,其中大多数都是DRAM生产及代工,所以我国台湾省占有绝对优势。然而目前真正能批量生产的12英寸芯片生产线并不多,其中一个原因是在12英寸生产线上跑的品种都是130纳米及以下,在成品率等方面还需提高及改进。所以有一部分仅仅是盖好了厂房就停顿下来。
据预测,2004年全球半导体投资达420亿美元,将有17个新建或改建厂,其中大部分是12英寸,如Samsung,Toshiba,Sony,NEC,AMD,Intel等。如果这些生产线都能开动起来,产能将达到月产70万片(12英寸计),相当于全球芯片产能的20%左右。
90纳米技术
按照2001年重新修订的ITRS国际工艺路线图,进入2004年应该是90纳米工艺技术。光刻是工业的领头羊,然而,由于光刻的技术路线业内一直没有统一的观点,对于光学方法不抱信任,认为248纳米及193纳米仅是个过渡,把希望寄于157纳米。可喜的是在2003年中,似乎从未被看好的浸入式光刻技术有了重大突破,导致Intel公司宣布放弃157纳米技术,并认为193纳米的浸入式光刻可以拓展至45纳米节点。
工艺技术的进展,除了采用新的工艺如CMP及新的材料、铜或者低K介质材料之外,非常有效的就是缩小“节点”尺寸,从0.35微米技术,一路向0.25微米、0.18微米,直至0.15微米发展。工艺上似乎一路畅通,并未遇到太大的障碍。然而当进入0.13微米之后,可比喻为险象丛生,掩模的价格似火箭上升,物理淀积方法逐步由化学气相淀积替代及引线的材料由铜替代铝和低K介质材料的采用。如此多的技术问题都需同时克服,导致半导体工业的进程开始转缓。难怪有人认为,从130纳米节点向90纳米过渡并不顺利。漏电流及功耗等问题是90纳米技术的最大挑战。另一个是90纳米芯片的封装,由于器件的复杂程度提高,一般也需重新设计。归根结底,成本是最大的考验。
总的来说,90纳米的芯片还未进入批量生产阶段,目前大约仅只有15至20个品种在进行设计,很有可能在2005年之前,130纳米技术仍是主流。
找出市场的推动者
市场决定一切。因而在分析2004年半导体工业的前景时,必然要从根本上看市场真会如此好吗?在谁是市场的真正推动者中,国际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市场的进步,必须要有杀手级产品,才能使半导体工业驶入上升周期,如2000年时的PC及手机。另一种认为现有的应用,如PC、手机以及其它产品己经足够成为未来半导体发展的动力。
人们盼望杀手级产品,如Nokia美国分公司总裁威尔斯加认为3G将成为下一个杀手级产品。Semicon总裁吉姆认为是燃料电池等。至少2004年不会呈现,非常可能的情况是在若干类产品,如PC、手机、消费类电子产品、机器人及汽车电子等的共同作用下,将2004年半导体工业推向又一个高峰。
2004年全球半导体工业全面回升己成定局。在诸多信息中,尤以资本投资计划重启,达到420亿美元最具关键,是人们盼望己久的定心丸,表明企业已经开始对经济的前景抱有信心。即使摩尔定律尚能再维持15年之久,这样的上升年景,也只此3回至4回。工业界必须抓住有利时机发展。
中国内地将成为全球代工新秀
全球代工市场的发展十分喜人,在2003年至20
上一篇:完全电控的下一代网络化汽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