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51电子网 » 技术资料 » IC/元器件

热离子真空管的发展历史

发布时间:2013/7/15 20:31:05 访问次数:1334

    热离子真空管(thermionic valve)在首次出现的时候,其实当中不是有很多东西是新发明的。它只是爱迪生( Thomas Edison)发明白炽灯泡后,为延长其寿命而逐步衍生出来的。人们发现,灯泡在寿命将达到终点之时,灯泡玻璃开始变色并发黑。(这种效应在现在的家用灯泡中通常不能清楚地看到,AZ1084D-5.0但在非石英的卤素手电筒灯泡以及舞台灯泡上可显现。)玻璃变黑的原因是钨质灯丝( tungstenfilament)的蒸发物,在玻璃内表面沉积而造成。为试图阻止钨的蒸发,于是,在玻壳(内部真空)内引入了一块平板(plate-译注:此英语单词的另一个意思是指电子管的阳极)。接着,人们又注意到,如果这块平板充有相对于灯丝而言为正的电荷,就有电流穿过真空而流动。(灯泡内部需抽真空,否则,炽热的钨丝会迅速氧化而烧掉。)在作者拥有的Ediswan R型真空管上,可以清楚看到玻璃的发黑现象,如图4.24所示。

           
    图4.24 R型真空管,可看到玻壳发黑(管子上的刻印文字宣称,这种真空管是“经BBC邮政署署长批准的型号”)
    1904年,John Ambrose Fleming更进一步‘q,发明了一种新的器件。由于只允许电流作单向流动,他把这种器件命名为电真空管( electrical valve)。所发明的这种器件使用两个碳质灯丝,其中一个会发热,尽管在后来的专利中列明绝对温度约为2 000K(同一时期钨丝灯泡的钨丝绝对温度约为2 900K),但发明者声称“发出比它用作白炽灯时更为炽亮的光”。另一个碳质灯丝,仅是作为电极( electrode),不发热。发明者发现,一旦有AC信号加到这两个电极上,电流只流向一个方向。这种新器件就是热离子二极管( thermionic diode),因为需耍有热能量才能产生离子流(ion flow)。严格来说,只有软真空(充有低压气体)的电子管才依靠气体离子的流动——硬真空的电子管则依靠电子的流动。
    尽管这种二极管具备了极其难得的价值,而且发明者已指出,可用于检出无线电波,但有两个原因,限制了这种二极管的实际应用:一是碳这种材料较难发射电子;二是电子发射十分依赖于温度,而碳质灯丝要避免永久失效,不得不保持于相当低的温度。在这两个因素作用下,碳质灯丝的电子发射,只相当于钨丝2 900K时的约0.003%,需要使用很灵敏的、带光学机构的检流计才能检测到。
    1908年Lee de Forest的三极检波管(Audion)专利,则在位于灯丝与平板之间的铁框中插入一条铂金线,经实验证明可获得放大作用。尽管有关专利内容表明,发明者当时并不明白其中的工作原理,然而,这种新器件十分有用,迅速促成了无线电业的诞生。这种软真空三极检波管放大特性的变数很大,难于预判,但经过演化,在不久之后,就出现了预判容易得多的硬真空三极管。

    热离子真空管(thermionic valve)在首次出现的时候,其实当中不是有很多东西是新发明的。它只是爱迪生( Thomas Edison)发明白炽灯泡后,为延长其寿命而逐步衍生出来的。人们发现,灯泡在寿命将达到终点之时,灯泡玻璃开始变色并发黑。(这种效应在现在的家用灯泡中通常不能清楚地看到,AZ1084D-5.0但在非石英的卤素手电筒灯泡以及舞台灯泡上可显现。)玻璃变黑的原因是钨质灯丝( tungstenfilament)的蒸发物,在玻璃内表面沉积而造成。为试图阻止钨的蒸发,于是,在玻壳(内部真空)内引入了一块平板(plate-译注:此英语单词的另一个意思是指电子管的阳极)。接着,人们又注意到,如果这块平板充有相对于灯丝而言为正的电荷,就有电流穿过真空而流动。(灯泡内部需抽真空,否则,炽热的钨丝会迅速氧化而烧掉。)在作者拥有的Ediswan R型真空管上,可以清楚看到玻璃的发黑现象,如图4.24所示。

           
    图4.24 R型真空管,可看到玻壳发黑(管子上的刻印文字宣称,这种真空管是“经BBC邮政署署长批准的型号”)
    1904年,John Ambrose Fleming更进一步‘q,发明了一种新的器件。由于只允许电流作单向流动,他把这种器件命名为电真空管( electrical valve)。所发明的这种器件使用两个碳质灯丝,其中一个会发热,尽管在后来的专利中列明绝对温度约为2 000K(同一时期钨丝灯泡的钨丝绝对温度约为2 900K),但发明者声称“发出比它用作白炽灯时更为炽亮的光”。另一个碳质灯丝,仅是作为电极( electrode),不发热。发明者发现,一旦有AC信号加到这两个电极上,电流只流向一个方向。这种新器件就是热离子二极管( thermionic diode),因为需耍有热能量才能产生离子流(ion flow)。严格来说,只有软真空(充有低压气体)的电子管才依靠气体离子的流动——硬真空的电子管则依靠电子的流动。
    尽管这种二极管具备了极其难得的价值,而且发明者已指出,可用于检出无线电波,但有两个原因,限制了这种二极管的实际应用:一是碳这种材料较难发射电子;二是电子发射十分依赖于温度,而碳质灯丝要避免永久失效,不得不保持于相当低的温度。在这两个因素作用下,碳质灯丝的电子发射,只相当于钨丝2 900K时的约0.003%,需要使用很灵敏的、带光学机构的检流计才能检测到。
    1908年Lee de Forest的三极检波管(Audion)专利,则在位于灯丝与平板之间的铁框中插入一条铂金线,经实验证明可获得放大作用。尽管有关专利内容表明,发明者当时并不明白其中的工作原理,然而,这种新器件十分有用,迅速促成了无线电业的诞生。这种软真空三极检波管放大特性的变数很大,难于预判,但经过演化,在不久之后,就出现了预判容易得多的硬真空三极管。

相关技术资料
7-15热离子真空管的发展历史

热门点击

 

推荐技术资料

单片机版光立方的制作
    N视频: http://v.youku.comN_sh... [详细]
版权所有:51dzw.COM
深圳服务热线:13692101218  13751165337
粤ICP备09112631号-6(miitbeian.gov.cn)
公网安备44030402000607
深圳市碧威特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付款方式


 复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