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补偿的原理
发布时间:2013/6/15 19:57:42 访问次数:4533
为了说明米勒补偿法,图B.1(a)示出图14.21中的晶G6K-2P DC12体管Q3附近的小信号等效电路。这个电路中,多处有电阻和电容,为了便于计算,对并联的电阻和电容进行整理和简化,其结果示于图B.1(b)。节点4是基于Q。的反转放大电路的输入端,节点5是它的输出端。
这个电路中,特征性的地方是节点4和节点5,也就是反转放大电路的输入和输出是用电容耦合的。由于用电容耦合,所以输出也会影响到输入。这就是米勒补偿法的魔术。为了讨论来自这个输出端的影响,从节点4来看,所连接的是怎样的阻抗Zi。呢?我们考虑图B.1(b)中的Z…
1.米勒补偿的原理:为什么能够用小电容进行补偿?
C。的阻抗l/( jcoCs)比r。大很多,在能够忽略C5的频率下可以用图B.2(a)的电路来表示。现在考虑这个电路的工作,由于节点4和节点5是由g。和rs构成的放大电路的输入端和输出端,所以当节点4的电压V。上升时,节点5的电压V。将变化放大倍数倍,即- AAV…这时,放大器的输入输出之间的电位差,成者C45的两端电压V4-V5就是
V4 -Vs一(1+A)AV.。 (B.1)
这个结果,使C45上积存了电荷Q45
Q45一C45l (1+A) AVin: (B.2)
这里,也可以把式(B.2)解释为
Q45一I(1+A) C45i AVin (B.3)
所以C。外表上可以看作具有(1+A)倍容量的、一侧接地的电容器。这样一来,由于反转放大电路的输入输出之间连接着电容器,从而等效地得到了一个大的电容,这就叫做“米勒效应”(Miller effect)。
在使用米勒补偿法的场合,与窄频带法相比,能够用小的电容获得相同的相位余量的理由之一,就是这个米勒效应。根据米勒效应,节点4和节点5之间的电容看起来增大了放大倍数倍,所以与只是把电容器接地的情况相比,主极点向放大倍数倍低的频率方向移动,其结果是,用小的电容值就能够得到大的相位补偿效应。需要注意的是,像这个电路那样,在放大电路的出阻抗高的情况下,Zi。并没有下降到放大电路的输出阻抗以下,所以它并不是纯粹的电容性。
为了说明米勒补偿法,图B.1(a)示出图14.21中的晶G6K-2P DC12体管Q3附近的小信号等效电路。这个电路中,多处有电阻和电容,为了便于计算,对并联的电阻和电容进行整理和简化,其结果示于图B.1(b)。节点4是基于Q。的反转放大电路的输入端,节点5是它的输出端。
这个电路中,特征性的地方是节点4和节点5,也就是反转放大电路的输入和输出是用电容耦合的。由于用电容耦合,所以输出也会影响到输入。这就是米勒补偿法的魔术。为了讨论来自这个输出端的影响,从节点4来看,所连接的是怎样的阻抗Zi。呢?我们考虑图B.1(b)中的Z…
1.米勒补偿的原理:为什么能够用小电容进行补偿?
C。的阻抗l/( jcoCs)比r。大很多,在能够忽略C5的频率下可以用图B.2(a)的电路来表示。现在考虑这个电路的工作,由于节点4和节点5是由g。和rs构成的放大电路的输入端和输出端,所以当节点4的电压V。上升时,节点5的电压V。将变化放大倍数倍,即- AAV…这时,放大器的输入输出之间的电位差,成者C45的两端电压V4-V5就是
V4 -Vs一(1+A)AV.。 (B.1)
这个结果,使C45上积存了电荷Q45
Q45一C45l (1+A) AVin: (B.2)
这里,也可以把式(B.2)解释为
Q45一I(1+A) C45i AVin (B.3)
所以C。外表上可以看作具有(1+A)倍容量的、一侧接地的电容器。这样一来,由于反转放大电路的输入输出之间连接着电容器,从而等效地得到了一个大的电容,这就叫做“米勒效应”(Miller effect)。
在使用米勒补偿法的场合,与窄频带法相比,能够用小的电容获得相同的相位余量的理由之一,就是这个米勒效应。根据米勒效应,节点4和节点5之间的电容看起来增大了放大倍数倍,所以与只是把电容器接地的情况相比,主极点向放大倍数倍低的频率方向移动,其结果是,用小的电容值就能够得到大的相位补偿效应。需要注意的是,像这个电路那样,在放大电路的出阻抗高的情况下,Zi。并没有下降到放大电路的输出阻抗以下,所以它并不是纯粹的电容性。
上一篇:双极晶体管的IC-VBE特性
上一篇:极点分离的机理
热门点击
- 单相桥式不可控整流电路
- 擎住效应
- 互补对管和差分对管
- 单结晶体管自激振荡电路
- 电位器的电路图形符号、分类及外形
- 固态继电器(SSR)
- 用万用表判断晶闸管的极性。
- 米勒补偿的原理
- 电流检测比较器输入端的接法
- 三极管放大电路连接形式
推荐技术资料
- 单片机版光立方的制作
- N视频: http://v.youku.comN_sh...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