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消振引脚
发布时间:2012/1/13 15:59:27 访问次数:3005
高频消振引脚③脚和④脚外电路分析
如图18-11所示,在Al的③脚和④脚之间接入一只小电容C5(几百皮
法),这是用来消除可能出现的高频自激的高频消振电容。这种作用的
电容在音频功率放大器集成电路和其他音频放大器集成电路中比较常见。
这里用如图18-12所示电路说明这类电容的工作原理。
Al的③和④脚内电路中是一只放大三极管VT1,⑧脚是该三极管的基极,
④脚是该三极管的集电极,所以消振电容C5实际上是接在放大三极管VT1的
基极与集电极之间,构成高频电压并联负反馈电路,用来消除可能出现的高
频自激。
(1)负反馈电阻Rl分析。在解说高频消振电容C5的工作原理前,先说明
由Rl杓成的电压并联负反馈电路的工作原理。Rl也是并联在放大三极管VT1
基极与集电极之间的,所以也构成了电压并联反馈电路。电路的工作原理
有以下几点。
①R1 -端接在放大器的输出端(集电极),另一端接在输入端(基极),
所以Rl构成负反馈电路。
②负反馈电路的工作过程为:设VT1基极信号电压f—VT1基极电流f
(VT1是NPN型三极管,基极电压升高,基极电流增大)一VT1集电极电流f
(集电极电流受基极电流控制)一VT1集电极信号电压I’(集电极信号电
压与电流之间成反相关系)一VT1基极信号电压{(通过Rl)一VT1基极电
流I。这是负反馈过程,所以Rl是负反馈电阻。
③负反馈电路的工作过程还可以用VT1基极信号电压减小来说明:设
某一瞬间VT1的基极信号电压I - VT1基极电流l(VT1基极电流减小说明
信号的负半周幅度在增大)一VT1集电极电流I—VT1集电极信号电压f—
VT1基极信号电压f(通过Rl)一VT1基极电流f(说明负半周的幅度在减
小,使净输入VT1基极的负半周信号在减小),所以这也是负反馈过程。
④由于电阻接在VT1的基极与集电极之间,在Rl回路中没有隔直流
的元器件,从VT1集电极反馈到VT1基极酌电流,可以是直流信号,也可
以是交流信号,这样上述负反馈过程的分析同时适合于直流和交流信号,
所以Rl对直流和交流信号都存在负反馈作用,是一个直流和交流双重负
反馈电路。
⑤Rl阻值大小对负反馈量有直接影响。当Rl阻值大时,从VT1集电
极加到VT1基极的负反馈信号就小,若Rl阻值大到极限情况时Rl开路,此
时没有负反馈信号加到VT1的基极,便不存在负反馈。所以在这种负反馈
电路中,Rl阻值愈大,负反馈量愈小,放大器的放大倍数愈大。
⑥由于Rl对不同频率的交流信号存在相同的阻值,所以对交流信号
的频率没有选择特性。这样Rl对所有频率的交流信号存在相同的负反馈作用。
(2)高频负反馈电容C5分析。从电路中可以看出,在负反馈电阻Rl上还
并联了一只容量很小的电容C5(C5的容量为510pF,在音频放大器电路中
是容量很小的电容),对C5的负反馈过程分析同Rl的分析过程一样。由于
电容器和电阻器的特性不同,所以电容的负反馈原理有所不同,主要说明
以下几点。
①电容器具有隔直作用,这样VT1集电极上的直流信号不能通过C5负
反馈到VT1的基极,所以C5不存在直流负反馈的作用。
②VT1构成的是音频放大器电路,而C5的容量只有510pF,这么小的
电容对音频信号的容抗是很大的,相当于开路,音频信号也不能通过C5
加到VT1基极,所以C5对音频信号也不存在负反馈的作用。
③C5对于比音频更高的信号其容抗很小,所以VT1集电极上的这种高
频信号可以通过C5传输到VT1基极,这样C5只对频率很高的信号具有负反
馈作用。
在放大器电路中,会产生高频自激现象,一旦出现这种高频自激,放大
器就不能正常工作,为此要设置像C5这样的高频负厦馈电容。由于C5对这
种高频信号具有强烈的负反馈作用,放大器对这种高频信号的放大倍数很
小,这样可达到消除放大器高频自激的目的。音频放大器电路中,像C5这
种作用的电容称为高频消振电容。
(3)高频消振电路的变异电路。音频放大器集成电路高频消振引脚也
有例外情况,在集成电路的某一引脚与地之间接入一只几千皮法的小电容,
图18-13(a)、(b)所示是这种引脚的内电路示意图,用内电路示意图可以
说明这种消振电路的工作原理。这种高频消振电路的变异电路通常称为滞
后式消振电路。
内电路中的VT1、VT2构成两级直接耦合放大器,在两级放大器电路之
间接入了R3和Cl,这两个元器件构成了滞后式高频消振电路滞后式消振电
路又称主极点校正电路。
该电路的工作原理是:从VT1集电极输出的信号经过R3和Cl后,信号
的相位得到滞后移相,也就是传输到VI2基极的信号相位比VT1集电极输出
的信号相位滞后了,这就破坏了自激的相位条件,达到消除自激的目的。
因为在消振电路中,通常是破坏自激信号的相位条件。
该电路能够消除自激的原理还可以这么去理解:R3和Cl构成一个分
压电路,由于产生白激的信号频率比较高,Cl对产生自激的高频信号
其容抗很小,这样分压电路对该频率信号的分压衰减很大,使输入VT2
的信号幅度很小,达到消除自激的目的,这是从破坏自激幅度条件角度
来理解的。 BTA41-1200B
高频消振引脚③脚和④脚外电路分析
如图18-11所示,在Al的③脚和④脚之间接入一只小电容C5(几百皮
法),这是用来消除可能出现的高频自激的高频消振电容。这种作用的
电容在音频功率放大器集成电路和其他音频放大器集成电路中比较常见。
这里用如图18-12所示电路说明这类电容的工作原理。
Al的③和④脚内电路中是一只放大三极管VT1,⑧脚是该三极管的基极,
④脚是该三极管的集电极,所以消振电容C5实际上是接在放大三极管VT1的
基极与集电极之间,构成高频电压并联负反馈电路,用来消除可能出现的高
频自激。
(1)负反馈电阻Rl分析。在解说高频消振电容C5的工作原理前,先说明
由Rl杓成的电压并联负反馈电路的工作原理。Rl也是并联在放大三极管VT1
基极与集电极之间的,所以也构成了电压并联反馈电路。电路的工作原理
有以下几点。
①R1 -端接在放大器的输出端(集电极),另一端接在输入端(基极),
所以Rl构成负反馈电路。
②负反馈电路的工作过程为:设VT1基极信号电压f—VT1基极电流f
(VT1是NPN型三极管,基极电压升高,基极电流增大)一VT1集电极电流f
(集电极电流受基极电流控制)一VT1集电极信号电压I’(集电极信号电
压与电流之间成反相关系)一VT1基极信号电压{(通过Rl)一VT1基极电
流I。这是负反馈过程,所以Rl是负反馈电阻。
③负反馈电路的工作过程还可以用VT1基极信号电压减小来说明:设
某一瞬间VT1的基极信号电压I - VT1基极电流l(VT1基极电流减小说明
信号的负半周幅度在增大)一VT1集电极电流I—VT1集电极信号电压f—
VT1基极信号电压f(通过Rl)一VT1基极电流f(说明负半周的幅度在减
小,使净输入VT1基极的负半周信号在减小),所以这也是负反馈过程。
④由于电阻接在VT1的基极与集电极之间,在Rl回路中没有隔直流
的元器件,从VT1集电极反馈到VT1基极酌电流,可以是直流信号,也可
以是交流信号,这样上述负反馈过程的分析同时适合于直流和交流信号,
所以Rl对直流和交流信号都存在负反馈作用,是一个直流和交流双重负
反馈电路。
⑤Rl阻值大小对负反馈量有直接影响。当Rl阻值大时,从VT1集电
极加到VT1基极的负反馈信号就小,若Rl阻值大到极限情况时Rl开路,此
时没有负反馈信号加到VT1的基极,便不存在负反馈。所以在这种负反馈
电路中,Rl阻值愈大,负反馈量愈小,放大器的放大倍数愈大。
⑥由于Rl对不同频率的交流信号存在相同的阻值,所以对交流信号
的频率没有选择特性。这样Rl对所有频率的交流信号存在相同的负反馈作用。
(2)高频负反馈电容C5分析。从电路中可以看出,在负反馈电阻Rl上还
并联了一只容量很小的电容C5(C5的容量为510pF,在音频放大器电路中
是容量很小的电容),对C5的负反馈过程分析同Rl的分析过程一样。由于
电容器和电阻器的特性不同,所以电容的负反馈原理有所不同,主要说明
以下几点。
①电容器具有隔直作用,这样VT1集电极上的直流信号不能通过C5负
反馈到VT1的基极,所以C5不存在直流负反馈的作用。
②VT1构成的是音频放大器电路,而C5的容量只有510pF,这么小的
电容对音频信号的容抗是很大的,相当于开路,音频信号也不能通过C5
加到VT1基极,所以C5对音频信号也不存在负反馈的作用。
③C5对于比音频更高的信号其容抗很小,所以VT1集电极上的这种高
频信号可以通过C5传输到VT1基极,这样C5只对频率很高的信号具有负反
馈作用。
在放大器电路中,会产生高频自激现象,一旦出现这种高频自激,放大
器就不能正常工作,为此要设置像C5这样的高频负厦馈电容。由于C5对这
种高频信号具有强烈的负反馈作用,放大器对这种高频信号的放大倍数很
小,这样可达到消除放大器高频自激的目的。音频放大器电路中,像C5这
种作用的电容称为高频消振电容。
(3)高频消振电路的变异电路。音频放大器集成电路高频消振引脚也
有例外情况,在集成电路的某一引脚与地之间接入一只几千皮法的小电容,
图18-13(a)、(b)所示是这种引脚的内电路示意图,用内电路示意图可以
说明这种消振电路的工作原理。这种高频消振电路的变异电路通常称为滞
后式消振电路。
内电路中的VT1、VT2构成两级直接耦合放大器,在两级放大器电路之
间接入了R3和Cl,这两个元器件构成了滞后式高频消振电路滞后式消振电
路又称主极点校正电路。
该电路的工作原理是:从VT1集电极输出的信号经过R3和Cl后,信号
的相位得到滞后移相,也就是传输到VI2基极的信号相位比VT1集电极输出
的信号相位滞后了,这就破坏了自激的相位条件,达到消除自激的目的。
因为在消振电路中,通常是破坏自激信号的相位条件。
该电路能够消除自激的原理还可以这么去理解:R3和Cl构成一个分
压电路,由于产生白激的信号频率比较高,Cl对产生自激的高频信号
其容抗很小,这样分压电路对该频率信号的分压衰减很大,使输入VT2
的信号幅度很小,达到消除自激的目的,这是从破坏自激幅度条件角度
来理解的。 BTA41-1200B
上一篇:交流负反馈引脚②脚外电路分析
上一篇:信号输出引脚⑥脚外电路分析
热门点击
- 直流电源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 二极管的各种模型
- 电阻器基本工作原理
- 一次、二次绕组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
- 调制解调器电路的工作原理
- 频率调制
- 集成运算放大器输入/输出信号相位特性和输出信
- 9级单声道集成电路LB1409
- Q点置于负载线中点
- 夹断电压
推荐技术资料
- 自制经典的1875功放
- 平时我也经常逛一些音响DIY论坛,发现有很多人喜欢LM...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