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的两个标准
发布时间:2014/8/23 19:24:28 访问次数:5658
以太网是美国施乐(Xerox)公司的Palo Alto研究中心(简称为PARC)于1975年研制成功的。那时, LM2937IMP-5以太网是一种基带总线局域网,当时的数据率为2,94 Mb/s。以太网用无源电缆作为总线来传送数据帧,并以曾经在历史上表示传播电磁波的以太(Ether)来命名。1976年7月,Metcalfe和Boggs发表他们的以太网里程碑论文[METC76]。1980年9月,DEC公司、英特尔(Intel)公司和施乐公司联合提出了10 Mb/s以太网规约的第一个版本DIX Vl(DIX是这三个公司名称的缩写)。1982年又修改为第二版规约(实际上也就是最后的版本),即DIX Ethernet V2,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局域网产品的规约。
在此基础上,IEEE 802委员会w的802.3工作组于1983年制定了第一个IEEE的以太网标准IEEE 802.3[W-IEEE802.3],数据率为10 Mb/s。802.3局域网对以太网标准中的帧格式作了很小的一点更动,但允许基于这两种标准的硬件实现可以在同一个局域网上互操作。以太网的两个标准DIX Ethernet V2与IEEE的802.3标准只有很小的差别,因此很多人也常把802.3局域网简称为“以太网”(本书也经常不严格区分它们,虽然严格说来,“以太网”应当是指符合DIX Ethernet V2标准的局域网)。
出于有关厂商在商业上的激烈竞争,IEEE 802委员会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最佳的”局域网标准,而是被迫制定了几个不同的局域网标准,如802.4令牌总线网、802.5令牌环网等。为了使数据链路层能更好地适应多种局域网标准,IEEE 802委员会就把局域网的数据链路层拆成两个子层,即逻辑链路控制LLC (Logical Link Control)子层和媒体接入控制MAC (Medium Access Control)子层。与接入到传输媒体有关的内容都放在MAC子层,而LLC子层则与传输媒体无关.不管采用何种传输媒体和MAC子层的局域网对LLC子层来说都是透明的(见图3-14所示)。
以太网是美国施乐(Xerox)公司的Palo Alto研究中心(简称为PARC)于1975年研制成功的。那时, LM2937IMP-5以太网是一种基带总线局域网,当时的数据率为2,94 Mb/s。以太网用无源电缆作为总线来传送数据帧,并以曾经在历史上表示传播电磁波的以太(Ether)来命名。1976年7月,Metcalfe和Boggs发表他们的以太网里程碑论文[METC76]。1980年9月,DEC公司、英特尔(Intel)公司和施乐公司联合提出了10 Mb/s以太网规约的第一个版本DIX Vl(DIX是这三个公司名称的缩写)。1982年又修改为第二版规约(实际上也就是最后的版本),即DIX Ethernet V2,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局域网产品的规约。
在此基础上,IEEE 802委员会w的802.3工作组于1983年制定了第一个IEEE的以太网标准IEEE 802.3[W-IEEE802.3],数据率为10 Mb/s。802.3局域网对以太网标准中的帧格式作了很小的一点更动,但允许基于这两种标准的硬件实现可以在同一个局域网上互操作。以太网的两个标准DIX Ethernet V2与IEEE的802.3标准只有很小的差别,因此很多人也常把802.3局域网简称为“以太网”(本书也经常不严格区分它们,虽然严格说来,“以太网”应当是指符合DIX Ethernet V2标准的局域网)。
出于有关厂商在商业上的激烈竞争,IEEE 802委员会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最佳的”局域网标准,而是被迫制定了几个不同的局域网标准,如802.4令牌总线网、802.5令牌环网等。为了使数据链路层能更好地适应多种局域网标准,IEEE 802委员会就把局域网的数据链路层拆成两个子层,即逻辑链路控制LLC (Logical Link Control)子层和媒体接入控制MAC (Medium Access Control)子层。与接入到传输媒体有关的内容都放在MAC子层,而LLC子层则与传输媒体无关.不管采用何种传输媒体和MAC子层的局域网对LLC子层来说都是透明的(见图3-14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