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换帅缘于业绩不佳张汝京栽树后人乘凉
发布时间:2007/9/7 0:00:00 访问次数:399
近日,中芯国际(0981,HK;SMI,NYSE)公布了05年二季度的报告。季报显示其二季度的业绩并不漂亮:虽然净销售额较上季度增长12.3%,但是净亏损额却达到4040万美元。
就在坊间议论纷纷之际,近日,一条更具爆炸性的消息传来:中芯国际的灵魂人物张汝京正式辞去董事长职务,改由王阳元继任。
了解中芯国际起家背景的人才能清楚地意识到这一举动的分量。张汝京来到大陆之后一手创办了中芯国际。中芯国际成为他后半生的事业,而他在中芯国际的地位也举足轻重。
中芯国际创立之后的发展可以用一路小跑来形容。据IC Insight发布的报告称,截至2004年年底,中芯国际已经成为仅次于台积电和台联电的全球第三大芯片代工企业。
然而,正当中芯国际踌躇满志,发力追赶台积电的关键时刻,张汝京却突然辞去董事长高位,仅仅保留CEO之职。这次出人意料的“临阵换帅”,其背后究竟蕴藏何种玄机,并将会给中芯国际带来何种影响呢?
业绩不佳?
公布二季度的业绩和宣布“换帅”,两件事几乎同时发生,似非偶然巧合。
造成中芯国际二季度亏损的原因,首先应归结为行业周期的影响。长期跟踪研究中芯国际的国泰君安(香港)研究院的吴险峰指出:“由于当前正处于半导体行业周期的谷底,中芯国际的惨淡也是应有之意。另外,早前与台积电的官司使得它每季度要拿出1000万美元来支付专利费,这给它的压力比较大。”
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中芯国际对固定资产所采取的折旧政策,它加剧了“亏损”。中芯国际采用国际顶尖级的芯片代工企业的标准来计算折旧,该公司国际公关部负责人缪为夷说:“由于中芯国际二季度扩大在上海八英寸厂及北京十二英寸厂的DRAM(动态随机记忆体)投产,使得折旧费用增加。而且因为今年是半导体行业景气周期的谷底,受到DRAM的价格大跌及整个行业疲弱影响,二季度芯片平均出货价格跌至807美元。第二季度的毛利率持续下跌,由首季度的6.1%降至2.3%。”
经营状况持续下行必然给投资方带来巨大压力,在中芯国际的投资方之中,存在一定的政府因素。这首先反映在中芯国际的股东结构上。在中芯国际公布的几大股东之中,上海实业居首,其次为北大青鸟和张江高科,然后是摩托罗拉。除摩托罗拉之外,其他三家都有政府成分。其中,上海实业的国有成分很大,早已广为人知。
“政府对芯片代工产业的扶持政策是十分明显的,”吴险峰说,“中芯国际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做到这么大规模,没有中国政府的支持是根本不可能的。”
实际上,芯片代工行业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花钱如流水,设备投资和研发投资的数额往往十分庞大。在此情况下,政府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稍做分析,政府支持中芯国际的意图和背后逻辑便呼之欲出。芯片和芯片生产(即代工)是典型的高精尖技术,在电子时代处于核心地位。因此,各国都对此类产业技术的输出施以严格控制。如果中国掌握不了这方面技术的话,那么国内的信息技术等领域就都没有任何保障可言。
在这种形势下,不遗余力地支持国内芯片产业的发展就成了政府的一贯政策。在中芯国际的同行中,华宏NEC、宏力半导体等由于都有外资参股,政府很难介入这些企业。
于是,中芯国际获得政府的支持和垂青也就不在话下。今年早些时候,当中芯国际在美国进出口银行的贷款受挫之后,国内几家国有大银行组成的银团向其伸出了援助之手。
不过,政府的支持并不意味着无限的付出。当下的业绩不仅让政府看不到明朗的盈利前景,而且两季度相比之下,亏损额仍在扩大。张汝京感受到压力实属顺理成章。欠佳的二季报一经公布,张汝京就正式宣布辞去公司董事长职务。
新帅出场
如果说时下业绩不佳让张汝京的权力受到考验,那么他应该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因为已经有迹象表明中芯国际的业绩将会上行。
“二季度的经营中,有一些非常积极的指标。一个是它的产能利用率在提高,由85%提到87%;另一个是它的资产周转率在好转,应收账款的存货天数和存货的周转天数都在降低;除此之外,它的出货量也增加了16%。从这个角度来看,公司的经营已经是好转了”, 吴险峰指出,“我基本可以确定它在第三季度的亏损要缩窄的。”
另一个重大变化体现在折旧上。由于中芯国际所采取的折旧政策,且主要设备的折旧期为5年,那么等到2007年前后,将不再计入折旧,而实际上这些主要设备还依然存在。有一个例子能够说明这个变化有多大:台积电在今年一季度的净利润率高达30%,虽然部分原因是它占领了较多的高端市场,能够很好地对抗周期波动,但更大的原因还在于它的厂房设备等已经过了折旧年限;而作为对比,同期的中芯国际仍然处于亏损状态。
还有一个乐观消息传来,据iSuppli顾问公司公布的报告显示,在中国进行的芯片设计或部分设计的半导体已经占据了全球14.8%的销量
近日,中芯国际(0981,HK;SMI,NYSE)公布了05年二季度的报告。季报显示其二季度的业绩并不漂亮:虽然净销售额较上季度增长12.3%,但是净亏损额却达到4040万美元。
就在坊间议论纷纷之际,近日,一条更具爆炸性的消息传来:中芯国际的灵魂人物张汝京正式辞去董事长职务,改由王阳元继任。
了解中芯国际起家背景的人才能清楚地意识到这一举动的分量。张汝京来到大陆之后一手创办了中芯国际。中芯国际成为他后半生的事业,而他在中芯国际的地位也举足轻重。
中芯国际创立之后的发展可以用一路小跑来形容。据IC Insight发布的报告称,截至2004年年底,中芯国际已经成为仅次于台积电和台联电的全球第三大芯片代工企业。
然而,正当中芯国际踌躇满志,发力追赶台积电的关键时刻,张汝京却突然辞去董事长高位,仅仅保留CEO之职。这次出人意料的“临阵换帅”,其背后究竟蕴藏何种玄机,并将会给中芯国际带来何种影响呢?
业绩不佳?
公布二季度的业绩和宣布“换帅”,两件事几乎同时发生,似非偶然巧合。
造成中芯国际二季度亏损的原因,首先应归结为行业周期的影响。长期跟踪研究中芯国际的国泰君安(香港)研究院的吴险峰指出:“由于当前正处于半导体行业周期的谷底,中芯国际的惨淡也是应有之意。另外,早前与台积电的官司使得它每季度要拿出1000万美元来支付专利费,这给它的压力比较大。”
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中芯国际对固定资产所采取的折旧政策,它加剧了“亏损”。中芯国际采用国际顶尖级的芯片代工企业的标准来计算折旧,该公司国际公关部负责人缪为夷说:“由于中芯国际二季度扩大在上海八英寸厂及北京十二英寸厂的DRAM(动态随机记忆体)投产,使得折旧费用增加。而且因为今年是半导体行业景气周期的谷底,受到DRAM的价格大跌及整个行业疲弱影响,二季度芯片平均出货价格跌至807美元。第二季度的毛利率持续下跌,由首季度的6.1%降至2.3%。”
经营状况持续下行必然给投资方带来巨大压力,在中芯国际的投资方之中,存在一定的政府因素。这首先反映在中芯国际的股东结构上。在中芯国际公布的几大股东之中,上海实业居首,其次为北大青鸟和张江高科,然后是摩托罗拉。除摩托罗拉之外,其他三家都有政府成分。其中,上海实业的国有成分很大,早已广为人知。
“政府对芯片代工产业的扶持政策是十分明显的,”吴险峰说,“中芯国际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做到这么大规模,没有中国政府的支持是根本不可能的。”
实际上,芯片代工行业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花钱如流水,设备投资和研发投资的数额往往十分庞大。在此情况下,政府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稍做分析,政府支持中芯国际的意图和背后逻辑便呼之欲出。芯片和芯片生产(即代工)是典型的高精尖技术,在电子时代处于核心地位。因此,各国都对此类产业技术的输出施以严格控制。如果中国掌握不了这方面技术的话,那么国内的信息技术等领域就都没有任何保障可言。
在这种形势下,不遗余力地支持国内芯片产业的发展就成了政府的一贯政策。在中芯国际的同行中,华宏NEC、宏力半导体等由于都有外资参股,政府很难介入这些企业。
于是,中芯国际获得政府的支持和垂青也就不在话下。今年早些时候,当中芯国际在美国进出口银行的贷款受挫之后,国内几家国有大银行组成的银团向其伸出了援助之手。
不过,政府的支持并不意味着无限的付出。当下的业绩不仅让政府看不到明朗的盈利前景,而且两季度相比之下,亏损额仍在扩大。张汝京感受到压力实属顺理成章。欠佳的二季报一经公布,张汝京就正式宣布辞去公司董事长职务。
新帅出场
如果说时下业绩不佳让张汝京的权力受到考验,那么他应该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因为已经有迹象表明中芯国际的业绩将会上行。
“二季度的经营中,有一些非常积极的指标。一个是它的产能利用率在提高,由85%提到87%;另一个是它的资产周转率在好转,应收账款的存货天数和存货的周转天数都在降低;除此之外,它的出货量也增加了16%。从这个角度来看,公司的经营已经是好转了”, 吴险峰指出,“我基本可以确定它在第三季度的亏损要缩窄的。”
另一个重大变化体现在折旧上。由于中芯国际所采取的折旧政策,且主要设备的折旧期为5年,那么等到2007年前后,将不再计入折旧,而实际上这些主要设备还依然存在。有一个例子能够说明这个变化有多大:台积电在今年一季度的净利润率高达30%,虽然部分原因是它占领了较多的高端市场,能够很好地对抗周期波动,但更大的原因还在于它的厂房设备等已经过了折旧年限;而作为对比,同期的中芯国际仍然处于亏损状态。
还有一个乐观消息传来,据iSuppli顾问公司公布的报告显示,在中国进行的芯片设计或部分设计的半导体已经占据了全球14.8%的销量
上一篇:中国力量争抢WiMAX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