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51电子网 » 技术资料 » 新品发布

全球手机产业突现马太效应

发布时间:2007/9/6 0:00:00 访问次数:316


  近日,台湾仁宝总经理陈瑞聪宣布,将"移动通讯产品事业群"剥离给旗下手机公司华宝通讯。 仁宝发言人吕清雄表示, "手机产业发展趋势是大者恒大,华宝通讯具备经济规模优势,在通讯产业也具备一席之地,整并后更能与国际大厂竞争。"联系此前广达改组手机事业部,以及富士康收购奇美通信55%的股份,以及最近光宝退出手机行业。这表示台湾手机产业突现马太效应,开始整合。

  无独有偶,在中国大陆和日本,手机产业已显现整合的迹象,也就是说全球手机产业突现马太效应,最终的结果就是强者欲强,弱者欲弱。

  台湾手机产业处境残酷

  台湾手机产业基本上是以代工为主,基本上处于产业链的底端, 这也许是台湾手机产业整合的最关键的原因。由于台湾手机产业以代工为主,所以对国际品牌大厂诺基亚,摩托罗拉 三星等依赖程度比较深,在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国际巨头由于竞争激烈而利润下降的状况下,以代工为主的台湾手机产业利润大受影响, 而且 在排名前六的国际品牌大厂中也并不是都有大量的代工定单放出, 仅只有摩托罗拉与索尼爱立信有持续的代工定单放出。而为了争夺这些定单,由于强势地位的品牌大厂对代工厂商要求颇多 , 在加上代工厂商太多 ,手机产业僧多粥少的状况决定了只有极少数厂商可以从中获益,也只有通过整合,获得规模经济效应的代工厂商才可以活下来。

  而对于想经营自主品牌的台湾手机厂商来说,由于其习惯于PC产业中微软与英特尔的WINTEL联盟主导产业的格局 的规律, 而代工厂商只要关心如何更快,更低成本地生产出 产品即可。而在手机产业中,由于手机更象是一种时尚类消费品,因此了解消费者心理和需求趋势是至关重要的,这使习惯于专注于产业链中生产这一环节的台湾厂商在面对

  经营自主品牌时的困境时,往往显的束手无策。不仅主打全球品牌非一日之功,而且仅仅专注区域市场也面临国际品牌大厂挟规模经济效应所带来的绞杀。台湾手机厂商进退两难。

  同时 业界认为 ,台湾地区地区电信服务市场的相对落后,使台湾地区地区厂商缺少借助本土市场发展经验理解消费者需求与带动产品创新的学习机会。这也是韩国手机厂商在洗牌后仍有一些中小型手机厂商凭借创新溢价(premium)能存活至今,而台湾地区地区始终仅是追随者而产品力有明显落差的最大原因。

  日本手机整并浪潮开始

  日前外电报导,继诺基亚(Nokia)、摩托罗拉(Motorola)后,LG电子(LG Electronics)也攻下日本最大移动通信厂商NTTDoCoMo滩头堡,双方将共同研发3G手机,并计划在2006年初推出。无独有偶地,日本第三大移动通信厂商Vodafone也计划将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纳入手机供应商的名单之中。  此举对于在海外市场锉羽而归进而退居日本本土市场的日本手机厂商来说 , 意味着 最后的一块利润区和堡垒即将被从内部被攻破,

  要知道日本手机在本土的霸主地位根深地固, Gartner Japan的统计数字呈现,NEC的市场占有率为19.8%,连续两年居第1位;松下屈居第2,占16.4%;夏普尾随其后,列第3位,占有13.4%的份额;而东芝居第4位,其市场份额为7.8%;三菱电机居第5位,以0.1%之差屈居最末。

  而现在日本手机厂商的安乐日子即将结束 ,日本手机产业整并浪潮即将开始。

  在手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仅仅依靠本土市场是不明智的,据IDC公司的分析师Michito Kimura表示,日本手机厂商们或许会认为,只要他们拥有国内的市场,一切都将顺利,然而象诺基亚、摩托罗拉等跨国巨头都将很快就会进入日本市场的。到目前为止,日本手机厂商基本将占全球7%的国内市场控制在自己手里,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日本的第二代网络采用了日本厂商开发的一种独有技术。但用户正在逐步转向全球性的W-CDMA标准,这为海外手机厂商们打开了大门。。

  而Gartner日本公司的首席分析师Nahoko Mitsuyama表示,新兴市场上低端手机的需求量很大。在成熟市场上,激烈的竞争已经蚕食了手机厂商的利润率。由于日本手机厂商已经习惯了运营商提供补贴的业务模式,因此它们并没有充分的价格战准备。日本厂商售价为400-500美元的手机,国外厂商的售价仅仅在150-200美元之间。已经习惯了国内市场的日本手机厂商无法适应海外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就是在日本手机厂商的强项(技术创新)方面,日本手机厂商也被韩国赶超。象拍照手机是由日本手机厂商开发的,但使它走向全球市场的却是韩国的三星公司。

  所以说日本手机厂商即缺乏成本优势,又在技术创新上落后,所以在手机产业产能过剩的今天, 要适应产业发展的趋势,日本手机厂商整合势在必行。

  中国国产手机厂商集体沦陷

  最近,南方高科的手机生产线和仓库被法院查封,随后南方高科承认资金链断裂,南方高科难逃折戟沉沙的命运。在2005年7月1日科健以ST(退市风险警示的特别处理)重新复牌后,很快便陷入跌停的尴尬局面。


  近日,台湾仁宝总经理陈瑞聪宣布,将"移动通讯产品事业群"剥离给旗下手机公司华宝通讯。 仁宝发言人吕清雄表示, "手机产业发展趋势是大者恒大,华宝通讯具备经济规模优势,在通讯产业也具备一席之地,整并后更能与国际大厂竞争。"联系此前广达改组手机事业部,以及富士康收购奇美通信55%的股份,以及最近光宝退出手机行业。这表示台湾手机产业突现马太效应,开始整合。

  无独有偶,在中国大陆和日本,手机产业已显现整合的迹象,也就是说全球手机产业突现马太效应,最终的结果就是强者欲强,弱者欲弱。

  台湾手机产业处境残酷

  台湾手机产业基本上是以代工为主,基本上处于产业链的底端, 这也许是台湾手机产业整合的最关键的原因。由于台湾手机产业以代工为主,所以对国际品牌大厂诺基亚,摩托罗拉 三星等依赖程度比较深,在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国际巨头由于竞争激烈而利润下降的状况下,以代工为主的台湾手机产业利润大受影响, 而且 在排名前六的国际品牌大厂中也并不是都有大量的代工定单放出, 仅只有摩托罗拉与索尼爱立信有持续的代工定单放出。而为了争夺这些定单,由于强势地位的品牌大厂对代工厂商要求颇多 , 在加上代工厂商太多 ,手机产业僧多粥少的状况决定了只有极少数厂商可以从中获益,也只有通过整合,获得规模经济效应的代工厂商才可以活下来。

  而对于想经营自主品牌的台湾手机厂商来说,由于其习惯于PC产业中微软与英特尔的WINTEL联盟主导产业的格局 的规律, 而代工厂商只要关心如何更快,更低成本地生产出 产品即可。而在手机产业中,由于手机更象是一种时尚类消费品,因此了解消费者心理和需求趋势是至关重要的,这使习惯于专注于产业链中生产这一环节的台湾厂商在面对

  经营自主品牌时的困境时,往往显的束手无策。不仅主打全球品牌非一日之功,而且仅仅专注区域市场也面临国际品牌大厂挟规模经济效应所带来的绞杀。台湾手机厂商进退两难。

  同时 业界认为 ,台湾地区地区电信服务市场的相对落后,使台湾地区地区厂商缺少借助本土市场发展经验理解消费者需求与带动产品创新的学习机会。这也是韩国手机厂商在洗牌后仍有一些中小型手机厂商凭借创新溢价(premium)能存活至今,而台湾地区地区始终仅是追随者而产品力有明显落差的最大原因。

  日本手机整并浪潮开始

  日前外电报导,继诺基亚(Nokia)、摩托罗拉(Motorola)后,LG电子(LG Electronics)也攻下日本最大移动通信厂商NTTDoCoMo滩头堡,双方将共同研发3G手机,并计划在2006年初推出。无独有偶地,日本第三大移动通信厂商Vodafone也计划将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纳入手机供应商的名单之中。  此举对于在海外市场锉羽而归进而退居日本本土市场的日本手机厂商来说 , 意味着 最后的一块利润区和堡垒即将被从内部被攻破,

  要知道日本手机在本土的霸主地位根深地固, Gartner Japan的统计数字呈现,NEC的市场占有率为19.8%,连续两年居第1位;松下屈居第2,占16.4%;夏普尾随其后,列第3位,占有13.4%的份额;而东芝居第4位,其市场份额为7.8%;三菱电机居第5位,以0.1%之差屈居最末。

  而现在日本手机厂商的安乐日子即将结束 ,日本手机产业整并浪潮即将开始。

  在手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仅仅依靠本土市场是不明智的,据IDC公司的分析师Michito Kimura表示,日本手机厂商们或许会认为,只要他们拥有国内的市场,一切都将顺利,然而象诺基亚、摩托罗拉等跨国巨头都将很快就会进入日本市场的。到目前为止,日本手机厂商基本将占全球7%的国内市场控制在自己手里,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日本的第二代网络采用了日本厂商开发的一种独有技术。但用户正在逐步转向全球性的W-CDMA标准,这为海外手机厂商们打开了大门。。

  而Gartner日本公司的首席分析师Nahoko Mitsuyama表示,新兴市场上低端手机的需求量很大。在成熟市场上,激烈的竞争已经蚕食了手机厂商的利润率。由于日本手机厂商已经习惯了运营商提供补贴的业务模式,因此它们并没有充分的价格战准备。日本厂商售价为400-500美元的手机,国外厂商的售价仅仅在150-200美元之间。已经习惯了国内市场的日本手机厂商无法适应海外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就是在日本手机厂商的强项(技术创新)方面,日本手机厂商也被韩国赶超。象拍照手机是由日本手机厂商开发的,但使它走向全球市场的却是韩国的三星公司。

  所以说日本手机厂商即缺乏成本优势,又在技术创新上落后,所以在手机产业产能过剩的今天, 要适应产业发展的趋势,日本手机厂商整合势在必行。

  中国国产手机厂商集体沦陷

  最近,南方高科的手机生产线和仓库被法院查封,随后南方高科承认资金链断裂,南方高科难逃折戟沉沙的命运。在2005年7月1日科健以ST(退市风险警示的特别处理)重新复牌后,很快便陷入跌停的尴尬局面。

相关IC型号

热门点击

 

推荐技术资料

自制智能型ICL7135
    表头使ff11CL7135作为ADC,ICL7135是... [详细]
版权所有:51dzw.COM
深圳服务热线:13692101218  13751165337
粤ICP备09112631号-6(miitbeian.gov.cn)
公网安备44030402000607
深圳市碧威特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付款方式


 复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