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联电事件”无损台商们的“西进”热情
发布时间:2007/9/5 0:00:00 访问次数:293
倾盆大雨之后的阳光更美丽,经历了“联电事件”后的台湾投资大陆政策去向何方。 一场始料不及的芯片投资案让台海两岸的相关企业噤若寒蝉,而向来脆弱的台商投资大陆政策在此时更值得关注。
台湾产业界习惯于把投资祖国内地称为“西进”,而把台湾当局为此制定的政策称为“西进”政策。
在台湾长期“戒急用忍”政策的制约下,台商向大陆的任何投资都要看台湾当局脸色行事。而今年农历春节期间发生的“联电事件”,则让台商在投资大陆问题上初次领略到了非同寻常的杀气。
从这个层面来看,“联电事件”延续了台湾当局对所谓“逃跑者”(未经当局批准,提前到大陆投资8英寸芯片厂的厂商)一贯的态度和做法。
彻查的弦外之音
由于事涉台湾芯片投资走向,“联电事件”迅速牵动两岸芯片企业神经。不过,在相当部分岛内业界人士看来,联电被检举并非偶然,仅是时间早晚问题,因而大家或多或少具有思想准备。
和舰科技自2002年在苏州组建以来,在业界素有台联电的“影子工厂”之称。美国科天半导体公司与和舰科技素有业务来往,该公司一位具有多年芯片从业经验的工程师告诉《IT时代周刊》:“和舰科技的第一批工程师都来自联电,他们的所有客户订单也都由联电提供。这是业内公开的秘密,台湾当局不可能不知情。”
然而,商人逐利,祖国内地作为全球第1大手机市场和第2大电脑市场,其中蕴含的巨大商机令台湾芯片商垂涎,投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然而,台湾当局担心放开投资内地限制,将导致本地资金、先进技术以及工作机会大量流失,使整个行业蒙受损失,因而迟迟不愿放开投资内地的芯片政策。与此同时,台湾芯片业在历经25年的打造后成为当地巨大的经济引擎,台湾当局为发展本地经济考虑,又不得不尽最大可能促进芯片业的发展。
值得玩味的是,联电被举报在业内早有传闻,为何台湾当局选择在不合时宜的春节期间突然“开刀”?
上海的台湾问题研究专家、上海浦东台湾经济研究中心秘书长盛九元副研究员在接受《IT时代周刊》采访时指出:“台湾当局应该是经过慎重考虑后有意为之。一则抓住春节台商陆续返台的时机,方便当地检署传讯涉案人员做彻底调查;二则利用调查‘联电事件’给近来愈发高涨的‘西进’热潮降降温。”
台湾当局难挡投资热情
今年开年,对于台湾芯片厂商而言,似乎一切都预示着内地投资的春天已经来临:先是香港方面传出消息,台湾当局将进一步放松岛内芯片厂商到内地投资建厂的限制,接着台湾“经济部”公布了“建议开放到大陆投资的4个项目”,其中就包括开放8英寸芯片厂的0.18微米制造工艺和开放芯片封装测试产业。
据记者了解,从2004年下旬到2005年1月份,来大陆考察的台湾芯片厂商越来越多,仅去年10月在山东举办的鲁台交流会上,到会的台湾电子企业就多达2000多家,其中不少是芯片厂商,台联电主席曹兴诚和另一家“晶圆双雄”企业——台积电的董事长张忠谋都在2004年内到大陆考察,前者还亲赴上海多次。
众多迹象显示台湾芯片产业的“西进”正在风起云涌。同时,两岸对飞的成功实现也为台商“西进”添材加薪。但突如其来的“联电事件”委实让台商们感到投资前景乍暖还寒,也使台湾芯片政策的进一步解禁平添更多不确定性。台湾当局在这时“出手”,是希望利用联电事件向台商传达讯息,不要对赴内地投资做乐观估计。
回顾台湾芯片业“西进”历史,台商们的投资热情和台湾当局的保守态度总是在此消彼长间反复。“由于两岸的特殊关系,再加上芯片行业的敏感,它对于国家和地区安全及经济战略至关重要的作用,致使(台湾)政府对于芯片业的放开总是格外的谨慎。”台积电上海分公司法务总监谢福源告诉《IT时代周刊》。
以开放芯片政策为例,2002年8月12日,台湾当局在各方争论和压力下正式宣布开放半导体公司申请赴内地投资设立8英寸芯片厂。在此之前,面对全球半导体市场持续低迷和中国内地半导体市场日益增长的局面,以张忠谋为首的台湾芯片界人士向台湾当局强烈呼吁“尽早放开西进投资设立晶圆厂”,以确保台湾芯片业的良性发展。
在业界看来,台湾芯片企业的龙头老大——台积电为促进这次台湾政策的放开功不可没。尽管如此,作为第一批申请赴内地投资的芯片企业,台积电还是经历了近2年的漫长等待,才于2004年4月正式获批。繁琐的审批过程羁绊了台积电赴内地投资的步伐。眼睁睁地看着占尽先机的竞争对手中芯国际在此期间发展壮大,即便是张忠谋也只能无奈地扼腕叹息。
在美国科天公司供职的另一位台湾籍工程师告诉《IT时代周刊》:“就内地市场而言,台积电的订单远不及上海的中芯国际,也不如苏州的和舰科技。台积电进入得太晚了,受台湾政策所累,它们失去越来越多的市场良机。”
纵然台积电深感无奈,与其他台
倾盆大雨之后的阳光更美丽,经历了“联电事件”后的台湾投资大陆政策去向何方。 一场始料不及的芯片投资案让台海两岸的相关企业噤若寒蝉,而向来脆弱的台商投资大陆政策在此时更值得关注。
台湾产业界习惯于把投资祖国内地称为“西进”,而把台湾当局为此制定的政策称为“西进”政策。
在台湾长期“戒急用忍”政策的制约下,台商向大陆的任何投资都要看台湾当局脸色行事。而今年农历春节期间发生的“联电事件”,则让台商在投资大陆问题上初次领略到了非同寻常的杀气。
从这个层面来看,“联电事件”延续了台湾当局对所谓“逃跑者”(未经当局批准,提前到大陆投资8英寸芯片厂的厂商)一贯的态度和做法。
彻查的弦外之音
由于事涉台湾芯片投资走向,“联电事件”迅速牵动两岸芯片企业神经。不过,在相当部分岛内业界人士看来,联电被检举并非偶然,仅是时间早晚问题,因而大家或多或少具有思想准备。
和舰科技自2002年在苏州组建以来,在业界素有台联电的“影子工厂”之称。美国科天半导体公司与和舰科技素有业务来往,该公司一位具有多年芯片从业经验的工程师告诉《IT时代周刊》:“和舰科技的第一批工程师都来自联电,他们的所有客户订单也都由联电提供。这是业内公开的秘密,台湾当局不可能不知情。”
然而,商人逐利,祖国内地作为全球第1大手机市场和第2大电脑市场,其中蕴含的巨大商机令台湾芯片商垂涎,投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然而,台湾当局担心放开投资内地限制,将导致本地资金、先进技术以及工作机会大量流失,使整个行业蒙受损失,因而迟迟不愿放开投资内地的芯片政策。与此同时,台湾芯片业在历经25年的打造后成为当地巨大的经济引擎,台湾当局为发展本地经济考虑,又不得不尽最大可能促进芯片业的发展。
值得玩味的是,联电被举报在业内早有传闻,为何台湾当局选择在不合时宜的春节期间突然“开刀”?
上海的台湾问题研究专家、上海浦东台湾经济研究中心秘书长盛九元副研究员在接受《IT时代周刊》采访时指出:“台湾当局应该是经过慎重考虑后有意为之。一则抓住春节台商陆续返台的时机,方便当地检署传讯涉案人员做彻底调查;二则利用调查‘联电事件’给近来愈发高涨的‘西进’热潮降降温。”
台湾当局难挡投资热情
今年开年,对于台湾芯片厂商而言,似乎一切都预示着内地投资的春天已经来临:先是香港方面传出消息,台湾当局将进一步放松岛内芯片厂商到内地投资建厂的限制,接着台湾“经济部”公布了“建议开放到大陆投资的4个项目”,其中就包括开放8英寸芯片厂的0.18微米制造工艺和开放芯片封装测试产业。
据记者了解,从2004年下旬到2005年1月份,来大陆考察的台湾芯片厂商越来越多,仅去年10月在山东举办的鲁台交流会上,到会的台湾电子企业就多达2000多家,其中不少是芯片厂商,台联电主席曹兴诚和另一家“晶圆双雄”企业——台积电的董事长张忠谋都在2004年内到大陆考察,前者还亲赴上海多次。
众多迹象显示台湾芯片产业的“西进”正在风起云涌。同时,两岸对飞的成功实现也为台商“西进”添材加薪。但突如其来的“联电事件”委实让台商们感到投资前景乍暖还寒,也使台湾芯片政策的进一步解禁平添更多不确定性。台湾当局在这时“出手”,是希望利用联电事件向台商传达讯息,不要对赴内地投资做乐观估计。
回顾台湾芯片业“西进”历史,台商们的投资热情和台湾当局的保守态度总是在此消彼长间反复。“由于两岸的特殊关系,再加上芯片行业的敏感,它对于国家和地区安全及经济战略至关重要的作用,致使(台湾)政府对于芯片业的放开总是格外的谨慎。”台积电上海分公司法务总监谢福源告诉《IT时代周刊》。
以开放芯片政策为例,2002年8月12日,台湾当局在各方争论和压力下正式宣布开放半导体公司申请赴内地投资设立8英寸芯片厂。在此之前,面对全球半导体市场持续低迷和中国内地半导体市场日益增长的局面,以张忠谋为首的台湾芯片界人士向台湾当局强烈呼吁“尽早放开西进投资设立晶圆厂”,以确保台湾芯片业的良性发展。
在业界看来,台湾芯片企业的龙头老大——台积电为促进这次台湾政策的放开功不可没。尽管如此,作为第一批申请赴内地投资的芯片企业,台积电还是经历了近2年的漫长等待,才于2004年4月正式获批。繁琐的审批过程羁绊了台积电赴内地投资的步伐。眼睁睁地看着占尽先机的竞争对手中芯国际在此期间发展壮大,即便是张忠谋也只能无奈地扼腕叹息。
在美国科天公司供职的另一位台湾籍工程师告诉《IT时代周刊》:“就内地市场而言,台积电的订单远不及上海的中芯国际,也不如苏州的和舰科技。台积电进入得太晚了,受台湾政策所累,它们失去越来越多的市场良机。”
纵然台积电深感无奈,与其他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