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元器件 向核心技术进发
发布时间:2007/8/30 0:00:00 访问次数:377
一位业界专家在接受电视记者采访时说:“资本市场为中国企业走向国际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能为公司的扩展计划提供资金,并形成规模效益。但资本市场也是一把双刃剑,对深圳来说,最为明显的就是高科技产业的核心技术,尤其是电子元器件。”核心技术缺失,是电子元器件行业由来已久的现实问题。
原因来自于多方面,问题涉及上游的设计、中端的代工及封装测试等整个产业链。正如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王鹏所介绍的:“设计环节处于整个产业链条的上游,技术含量最高。但目前国内排名前10位的集成电路企业仍以封装为主,随着国内众多生产线的上马,国内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的规模也将加大。而国内集成电路的设计企业数量虽然达到400家,但是前10位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的收入综合只有7.67亿元,远落后于其他国家和地区。”
核心技术的根本在于人才。目前,我国电子元器件行业核心技术人才还主要是靠引进。专家表示,上海国际元器件行业的研发中心90%以上的工程师是中国人,这说明中国不缺少核心技术人才,只是核心技术人才都被国外企业挖走了。而受雇于国外企业,对于真正核心层面的技术,中国工程师还是接触不到的。
虽然历经五年,“星光中国芯工程”终于达到了国际水准,“中国芯” 实现了七大核心技术突破,第一次成功打入并占据了国际市场,突破了全球销售1000万枚的数量。产品也被广泛应用在电脑视频、视频摄像、智能监控、彩信手机等多种行业,并被三星、飞利浦、惠普、罗技、创新科技、富士通、NEC、联想、波导、同方等国际知名企业大批量采用。“中国芯”打破了外商垄断芯片的局面,但专家认为,虽然所谓的“中国芯”的群体突破,这仅表明我国芯片设计能力在不断提高,在芯片研发上掌握了一定的核心技术,但离真正的高端技术还有着3-5年的距离。而且,目前我国信息产业所需求的集成电路芯片80%还是依靠进口。
与核心技术缺失相对应的却是巨大的市场。分析机构预测,2005年世界元器件市场需求将达3000亿美元,约占世界电子产品市场需求的15%,年均增长率10%左右。国内电子元器件市场需求约3000亿元,占国内电子产品市场的18%-20%。如何从3000亿的市场大“蛋糕”中多分得一块,核心技术的掌握程度就显得息息相关。WI-FI联盟之所以威胁芯片禁运,也是因为人家掌握了核心技术。
在高科技产业,是技术出“财权”,缺少核心技术,成为国外加工厂的命运将不可避免。替国外企业加工,收取加工费,虽然也可以赚得不错的利润,但从长远看来,行业正在的整体复苏,越来越多的国外代工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代工市场竞争将加剧,如果仍满足于加工的处境,所得只会越来越少。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能带来多大的“钱”景,从近日中国自主研发的电脑芯片可降价至20~35美元的消息中可以看出。芯片降价可使台式电脑价格降至200~250美元左右,电脑这种价格的核算成本为:材料约占5%,加工约3%,行销管理12%,70%是需支付给各公司的生产授权费、权利金、知识财产费,只剩下10%的生产利润。如果可以采用我国自主的标准,那么就可节省下70%的知识产权费。而这种价格的中文电脑,正符合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消费水平。这是从市场的角度再次替核心技术算的一笔帐。
我国代工企业迎战2004
去年8英寸厂总产能超过13万片/月
“在1999年之前,我们仅有华虹NEC一家8英寸晶圆厂,而截止到2003年年底,我们已经有四家正在经营的8英寸代工企业,他们总的月产能已经超过13万片。”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介绍说。这位业内人士所说的这四家企业分别是华虹NEC、中芯国际、宏力半导体及和舰科技。
在这四家企业中,中芯国际扩充产能的速度令业界叹为观止。其最近公布的数据表明,到去年底,中芯国际上海三家工厂的产能已达每月近6万片。但消息人士表示,三个厂的实际总产能已经达到每月8万片。此外,它在去年12月收购了摩托罗拉在天津的8英寸工厂,该工厂产能在2万片以上,目前中芯国际正在对其工艺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改造,计划将工艺技术从0.35微米提升至0.18微米。在北京,中芯国际正在兴建一条12英寸引导线和一条8英寸铜互连生产线,预计这两条线的月产能到2005年第一季度可达5万片。而据中芯国际的员工介绍,在总裁张汝京的规划蓝图中,未来还有七、八、九厂。中芯国际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其销售额为3.65亿美元,并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扭亏为盈,该季度的利润为1000万美元。
另一家骨干企业华虹NEC到去年底的月产能已超过3万片,其计划2004年将产能进一步扩大至每月4万片以上。去年,其销售额为15.61亿元人民币,公司有关人士表示,今年下
一位业界专家在接受电视记者采访时说:“资本市场为中国企业走向国际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能为公司的扩展计划提供资金,并形成规模效益。但资本市场也是一把双刃剑,对深圳来说,最为明显的就是高科技产业的核心技术,尤其是电子元器件。”核心技术缺失,是电子元器件行业由来已久的现实问题。
原因来自于多方面,问题涉及上游的设计、中端的代工及封装测试等整个产业链。正如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王鹏所介绍的:“设计环节处于整个产业链条的上游,技术含量最高。但目前国内排名前10位的集成电路企业仍以封装为主,随着国内众多生产线的上马,国内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的规模也将加大。而国内集成电路的设计企业数量虽然达到400家,但是前10位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的收入综合只有7.67亿元,远落后于其他国家和地区。”
核心技术的根本在于人才。目前,我国电子元器件行业核心技术人才还主要是靠引进。专家表示,上海国际元器件行业的研发中心90%以上的工程师是中国人,这说明中国不缺少核心技术人才,只是核心技术人才都被国外企业挖走了。而受雇于国外企业,对于真正核心层面的技术,中国工程师还是接触不到的。
虽然历经五年,“星光中国芯工程”终于达到了国际水准,“中国芯” 实现了七大核心技术突破,第一次成功打入并占据了国际市场,突破了全球销售1000万枚的数量。产品也被广泛应用在电脑视频、视频摄像、智能监控、彩信手机等多种行业,并被三星、飞利浦、惠普、罗技、创新科技、富士通、NEC、联想、波导、同方等国际知名企业大批量采用。“中国芯”打破了外商垄断芯片的局面,但专家认为,虽然所谓的“中国芯”的群体突破,这仅表明我国芯片设计能力在不断提高,在芯片研发上掌握了一定的核心技术,但离真正的高端技术还有着3-5年的距离。而且,目前我国信息产业所需求的集成电路芯片80%还是依靠进口。
与核心技术缺失相对应的却是巨大的市场。分析机构预测,2005年世界元器件市场需求将达3000亿美元,约占世界电子产品市场需求的15%,年均增长率10%左右。国内电子元器件市场需求约3000亿元,占国内电子产品市场的18%-20%。如何从3000亿的市场大“蛋糕”中多分得一块,核心技术的掌握程度就显得息息相关。WI-FI联盟之所以威胁芯片禁运,也是因为人家掌握了核心技术。
在高科技产业,是技术出“财权”,缺少核心技术,成为国外加工厂的命运将不可避免。替国外企业加工,收取加工费,虽然也可以赚得不错的利润,但从长远看来,行业正在的整体复苏,越来越多的国外代工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代工市场竞争将加剧,如果仍满足于加工的处境,所得只会越来越少。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能带来多大的“钱”景,从近日中国自主研发的电脑芯片可降价至20~35美元的消息中可以看出。芯片降价可使台式电脑价格降至200~250美元左右,电脑这种价格的核算成本为:材料约占5%,加工约3%,行销管理12%,70%是需支付给各公司的生产授权费、权利金、知识财产费,只剩下10%的生产利润。如果可以采用我国自主的标准,那么就可节省下70%的知识产权费。而这种价格的中文电脑,正符合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消费水平。这是从市场的角度再次替核心技术算的一笔帐。
我国代工企业迎战2004
去年8英寸厂总产能超过13万片/月
“在1999年之前,我们仅有华虹NEC一家8英寸晶圆厂,而截止到2003年年底,我们已经有四家正在经营的8英寸代工企业,他们总的月产能已经超过13万片。”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介绍说。这位业内人士所说的这四家企业分别是华虹NEC、中芯国际、宏力半导体及和舰科技。
在这四家企业中,中芯国际扩充产能的速度令业界叹为观止。其最近公布的数据表明,到去年底,中芯国际上海三家工厂的产能已达每月近6万片。但消息人士表示,三个厂的实际总产能已经达到每月8万片。此外,它在去年12月收购了摩托罗拉在天津的8英寸工厂,该工厂产能在2万片以上,目前中芯国际正在对其工艺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改造,计划将工艺技术从0.35微米提升至0.18微米。在北京,中芯国际正在兴建一条12英寸引导线和一条8英寸铜互连生产线,预计这两条线的月产能到2005年第一季度可达5万片。而据中芯国际的员工介绍,在总裁张汝京的规划蓝图中,未来还有七、八、九厂。中芯国际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其销售额为3.65亿美元,并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扭亏为盈,该季度的利润为1000万美元。
另一家骨干企业华虹NEC到去年底的月产能已超过3万片,其计划2004年将产能进一步扩大至每月4万片以上。去年,其销售额为15.61亿元人民币,公司有关人士表示,今年下
上一篇:今年下半年无线元件市场将疲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