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魔力的频段
发布时间:2007/8/23 0:00:00 访问次数:495
整个音频范围可以被分解成六个有影响力的频段。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个对总体的声音都能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超低频--这是16hz到60hz之间非常低的频段,人们对这种具有包围感的声音主要是靠身体感知,而不是耳朵。例如远处的雷声。这些频率可以增加音乐的能量感。过分强调此频段将使音乐听起来模糊、浑浊。
低频--指的上60hz至250hz的频段。包含了旋律中的基音部分。所以均衡这个判断可以改变音乐的平衡感。可以做出肥或瘦的效果。过度提升此频段将使音乐听起来隆隆作响。
low-中频--250hz至2000hz之间的频率包含了大多数乐器的low order和声。如果过度提升,可以把音乐做成类似于电话声的效果。提升500hz至1000hz之间的倍频段,可以让音乐产生喇叭音。过度提升1khz至2khz之间的倍频段将出现“罐子声”。过度提升中低频会造成听觉疲劳。
high-中频--比中频高一点的,在2khz至4khz之间的频段。提升此频段对于修饰语言的可懂度很有用,例如唇音“m,”“b,”和“v”一般不好区别。过分的提升该频段--特别是3khz--也会让人的耳朵疲劳。在混音的时候对背景乐器dipping(这个词我翻不准) 3khz段,并且稍微的以高Q值提升人声轨的3khz,这样可以在不减少乐器音量的情况下突出人声,防止了人声被埋没于音乐之中。
现场感--此频段位于4khz到6khz之间。人声的清晰度、乐器的明晰度都由这个频段负责。提升该频段可以让观众感觉音乐很亲切。衰减混音中5khz的内容,将使声音非常的远,还有一种透明的效果。
辉煌与光彩--6khz至16khz的频段控制了音响中的辉煌的光彩和清晰度。然而,过分强调该频段会让人声产生齿音和咝咝音。
整个音频范围可以被分解成六个有影响力的频段。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个对总体的声音都能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超低频--这是16hz到60hz之间非常低的频段,人们对这种具有包围感的声音主要是靠身体感知,而不是耳朵。例如远处的雷声。这些频率可以增加音乐的能量感。过分强调此频段将使音乐听起来模糊、浑浊。
低频--指的上60hz至250hz的频段。包含了旋律中的基音部分。所以均衡这个判断可以改变音乐的平衡感。可以做出肥或瘦的效果。过度提升此频段将使音乐听起来隆隆作响。
low-中频--250hz至2000hz之间的频率包含了大多数乐器的low order和声。如果过度提升,可以把音乐做成类似于电话声的效果。提升500hz至1000hz之间的倍频段,可以让音乐产生喇叭音。过度提升1khz至2khz之间的倍频段将出现“罐子声”。过度提升中低频会造成听觉疲劳。
high-中频--比中频高一点的,在2khz至4khz之间的频段。提升此频段对于修饰语言的可懂度很有用,例如唇音“m,”“b,”和“v”一般不好区别。过分的提升该频段--特别是3khz--也会让人的耳朵疲劳。在混音的时候对背景乐器dipping(这个词我翻不准) 3khz段,并且稍微的以高Q值提升人声轨的3khz,这样可以在不减少乐器音量的情况下突出人声,防止了人声被埋没于音乐之中。
现场感--此频段位于4khz到6khz之间。人声的清晰度、乐器的明晰度都由这个频段负责。提升该频段可以让观众感觉音乐很亲切。衰减混音中5khz的内容,将使声音非常的远,还有一种透明的效果。
辉煌与光彩--6khz至16khz的频段控制了音响中的辉煌的光彩和清晰度。然而,过分强调该频段会让人声产生齿音和咝咝音。
上一篇:混音的基础知识
上一篇:如何判别家用空调的“假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