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兆比无源光网—GPON
发布时间:2007/8/23 0:00:00 访问次数:400
引言
到目前为止,相继问世的无源光网(PON)技术有三种:APON、EPON和GPON。一种比一种切合实际需要。本文旨在根据笔者所见,着重介绍GPON。为了充分了解各种PON技术的特点以及GPON的优点,首先简单回顾一下PON的发展历史。
PON网的基本原理是在一定的物理限制和带宽限制条件下,让尽可能多的终端设备(光网络终端ONT)来共享局端设备(光线路终端OLT)和馈送光纤。由于在覆盖某地区时这种方案需要的光纤较少,端局的光接口成本较低(一个光接口可服务于整个网络),因此它能为企业或住宅用户经济地提供高速光连接,而用传统的点到点和环形结构则不可能经济。
90年代中期,一些主要网络运营商成立了全业务接入网(FSAN)协会,其目的是制定PON设备的统一标准,以使设备商和运营商一起进入PON设备市场,开展竞争。其第一个成果是在ITU-T G.983建议系列中规范了155 Mb/s PON系统的标准。由于使用ATM作为承载协议,该系统被称为APON系统,后因常被人误解为只能提供ATM业务,故改称为宽带无源光网(BPON)系统,以表明这种系统能提供以太网接入、视频分配、高速租用线等宽带业务。但是,对这第1代FSAN系统来说,最常用的称呼还是APON。后来,APON标准经过增强,可支持622 Mb/s的比特率,并且在保护方式、动态带宽分配(DBA)和其它方面增加了新的特点。
与此同时,IEEE也成立了第1英里以太网(EFM)研究组,在光接入网方面推出基于以太网的EPON,为市场展示了很好的前景。该研究组归属制定以太网标准的IEEE 802.3组。同样,它的研究范围也限于体系结构,并要符合现有802.3的媒体接入控制(MAC)层。目前的工作中心是对只用于以太网传送的1.25 Gb/s对称系统进行标准化。
在2001年,FSAN启动了一项新的工作,对工作在1 Gb/s以上的PON网进行标准化。除了支持高速率的这一点以外,整个协议一直是开放的,以便重新考虑和寻求在支持多业务、OAM&P功能和扩展性方面最佳和最有效的方案。作为其最新的工作成果,即是推出了GPON,它能提供前所未有的带宽并支持多业务,特别是以本色格式和极高的效率同时支持数据和TDM。2003年1月31日,ITU-T批准了GPON标准G.984.1和G.984.2。G.984.1是关于GPON系统一般特性的标准,包括体系结构、比特率、传输距离和安全性等。G.984.2则把速率提高到2.5Gbps,至少是前一标准的两倍。图1借助FlexLight公司的GPON体系结构来描述PON网通用体系结构和网络拓扑以及GPON的特点。图中Optimate2500LT和Optimate2500NT分别为光线路终端和光网络终端。网络覆盖服务大于30 km,采用环形与树形相结合的网络拓扑,在PON上叠加了CWDM,起到保护作用,比特率为2.488 Gb/s/1.244 Gb/s。该网络不仅支持快速以太网(10/100 Mbps)和T1/E1业务,而且还支持VLAN交换和其它新出现的以太网业务。所有这些业务都从用户处集中回送到端局,分别通过OC-3/STM-1或千兆比以太网设备切换到城域设备。对已装用设备完全不需要进行协议转换或替代。在光纤被切断或其它光纤设备中断时网络可以立即恢复。这种全冗余度对运营商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图1 PON/GPON网络拓扑
GPON构想的基础
FSAN是一个客户驱动的研究组,通常先由电信业务提供商来设定业务要求,然后它再把这些要求转化为所提方案的基础。这与EFM的工作方式完全相反,后者更多的是由设备商驱动的,目标是寻找符合以太网的简单方案,而不是针对现有业务和网络需求的不足问题。作为GPON工作的一部分,FSAN先汇集了其所有成员(包括世界各地的主要运营商)的要求,然后在此基础上写成名为千兆比业务要求(GSR)的文件,并作为正式建议(G.GPON.GSR)提交给ITU-T。GSR中的主要要求包括如下:
·支持全业务-包括话音(TDM、SONET和SDH)、以太网(工作在对绞线对上的10/100 BaseT – 10或100 Mb/s)、ATM、租用线与其它;
·覆盖的物理距离至少为20 km,逻辑距离限于60 km以内;
·用同一协议可支持各种比特率,包括对称622 Mb/s、对称1.25 Gb/s、下行2.5 Gb/s与上行1.25 Gb/s以及其它比特率;
·能提供端到端业务管理的OAM&P强大功能;
·由于PON的多
引言
到目前为止,相继问世的无源光网(PON)技术有三种:APON、EPON和GPON。一种比一种切合实际需要。本文旨在根据笔者所见,着重介绍GPON。为了充分了解各种PON技术的特点以及GPON的优点,首先简单回顾一下PON的发展历史。
PON网的基本原理是在一定的物理限制和带宽限制条件下,让尽可能多的终端设备(光网络终端ONT)来共享局端设备(光线路终端OLT)和馈送光纤。由于在覆盖某地区时这种方案需要的光纤较少,端局的光接口成本较低(一个光接口可服务于整个网络),因此它能为企业或住宅用户经济地提供高速光连接,而用传统的点到点和环形结构则不可能经济。
90年代中期,一些主要网络运营商成立了全业务接入网(FSAN)协会,其目的是制定PON设备的统一标准,以使设备商和运营商一起进入PON设备市场,开展竞争。其第一个成果是在ITU-T G.983建议系列中规范了155 Mb/s PON系统的标准。由于使用ATM作为承载协议,该系统被称为APON系统,后因常被人误解为只能提供ATM业务,故改称为宽带无源光网(BPON)系统,以表明这种系统能提供以太网接入、视频分配、高速租用线等宽带业务。但是,对这第1代FSAN系统来说,最常用的称呼还是APON。后来,APON标准经过增强,可支持622 Mb/s的比特率,并且在保护方式、动态带宽分配(DBA)和其它方面增加了新的特点。
与此同时,IEEE也成立了第1英里以太网(EFM)研究组,在光接入网方面推出基于以太网的EPON,为市场展示了很好的前景。该研究组归属制定以太网标准的IEEE 802.3组。同样,它的研究范围也限于体系结构,并要符合现有802.3的媒体接入控制(MAC)层。目前的工作中心是对只用于以太网传送的1.25 Gb/s对称系统进行标准化。
在2001年,FSAN启动了一项新的工作,对工作在1 Gb/s以上的PON网进行标准化。除了支持高速率的这一点以外,整个协议一直是开放的,以便重新考虑和寻求在支持多业务、OAM&P功能和扩展性方面最佳和最有效的方案。作为其最新的工作成果,即是推出了GPON,它能提供前所未有的带宽并支持多业务,特别是以本色格式和极高的效率同时支持数据和TDM。2003年1月31日,ITU-T批准了GPON标准G.984.1和G.984.2。G.984.1是关于GPON系统一般特性的标准,包括体系结构、比特率、传输距离和安全性等。G.984.2则把速率提高到2.5Gbps,至少是前一标准的两倍。图1借助FlexLight公司的GPON体系结构来描述PON网通用体系结构和网络拓扑以及GPON的特点。图中Optimate2500LT和Optimate2500NT分别为光线路终端和光网络终端。网络覆盖服务大于30 km,采用环形与树形相结合的网络拓扑,在PON上叠加了CWDM,起到保护作用,比特率为2.488 Gb/s/1.244 Gb/s。该网络不仅支持快速以太网(10/100 Mbps)和T1/E1业务,而且还支持VLAN交换和其它新出现的以太网业务。所有这些业务都从用户处集中回送到端局,分别通过OC-3/STM-1或千兆比以太网设备切换到城域设备。对已装用设备完全不需要进行协议转换或替代。在光纤被切断或其它光纤设备中断时网络可以立即恢复。这种全冗余度对运营商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图1 PON/GPON网络拓扑
GPON构想的基础
FSAN是一个客户驱动的研究组,通常先由电信业务提供商来设定业务要求,然后它再把这些要求转化为所提方案的基础。这与EFM的工作方式完全相反,后者更多的是由设备商驱动的,目标是寻找符合以太网的简单方案,而不是针对现有业务和网络需求的不足问题。作为GPON工作的一部分,FSAN先汇集了其所有成员(包括世界各地的主要运营商)的要求,然后在此基础上写成名为千兆比业务要求(GSR)的文件,并作为正式建议(G.GPON.GSR)提交给ITU-T。GSR中的主要要求包括如下:
·支持全业务-包括话音(TDM、SONET和SDH)、以太网(工作在对绞线对上的10/100 BaseT – 10或100 Mb/s)、ATM、租用线与其它;
·覆盖的物理距离至少为20 km,逻辑距离限于60 km以内;
·用同一协议可支持各种比特率,包括对称622 Mb/s、对称1.25 Gb/s、下行2.5 Gb/s与上行1.25 Gb/s以及其它比特率;
·能提供端到端业务管理的OAM&P强大功能;
·由于PON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