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51电子网 » 技术资料 » 显示光电

RFID的现在和未来

发布时间:2007/8/23 0:00:00 访问次数:567

    价值+需求-障碍=市场。这绝不是一个严谨的经济学定理,而是常人用来推断市场前景的简单逻辑,我就用这个逻辑来推算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前程。

    RFID带来的价值:实时数据。
    RFID可响应的需求:提升服务,简化管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
    RFID普及的障碍:高成本;标准、技术、产品与方案不完善;认识不足等。

    市场:前景是广阔的,但道路是曲折的-有点俗,但十之八九的采访对象或分析机构会同意它。几乎所有人都将"光明的未来"放到三五年后。说明了一点,在大家心目中,RFID应用距离我们有一段不长但也绝对不短的日子。

    "现在社会上的炒作比较多",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王立建一见面就评价说,"尽管RFID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但当前与国内社会和老百姓的需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未来,可能先在某些地域和行业出现'星星之火',再逐渐形成燎原之势。"他认为,导致需求缺乏的主因有两点:一是缺乏社会基础设施;二是成本太高。

    在采访中,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公司信息部张云崖经理和上海大众公司技术部李秀峻都表示,在未来较长阶段内不会考虑启用RFID技术。此前,一些媒体的报道称他们已分别在汽车展览会和汽车防盗中采用了RFID技术。张云崖解释说,国展新电子票证系统可同时识别RFID与条形码,但因为难以承受RFID的成本,在汽车展中并没有启用该功能;而且RFID除了更"快",其他所能带来的价值,条形码也都能实现。不过"快"对于大型展览会意义非凡。由于不少观众对条形码门票比较陌生,有时三五个人也能形成一个小小的队伍。如果采用RFID,所有进门的麻烦都可以省略掉,效率自然大大提高。

    不过也有一观点截然对立。"RFID推出的方式相当奇特,通常技术都是由厂商开发出来再行寻觅市场,但是现在市场需求先存在了,只等着工具成熟",RFID国际标准组织之一EPC Global 产品经理SueHutchinson的话比较有代表性。

    大家举得最多的例子是,沃尔玛在宣布2005年1月前100家供货商在货物箱与底盘上必须采用RFID技术之后,一直在等米下锅,终于在前不久宣布将最后期限推迟3至6个月。零售业咨询师Francisco Rodriguez将推迟归因于"标准"与"设备与解决方案"两方面的不足,此外还由于工程本身过于庞大。

    美国宝洁公司也表现出强烈的需求。"一些畅销商品的货架常常空掉,我们眼睁睁地看着钱一分一秒从货架上流失",其前任行销副总Kevin Ashton说。通过采用RFID技术,零售商与供货商均可掌握货架上每个产品销售的实时数据。

    呼声也来自国内。"我们在进出口贸易中,发现一些贸易纠纷来源于货物细节的'无法证明'",实华开电子商务公司副总裁欧阳宇说,"我们一直在帮助客户寻找最精确的'身份证明。"看中这一商机,与RFID研发和生产无干的实华开,就投身到RFID的推进当中了。

    能证明需求存在的,或许是类似北京京天威这样一些有行业背景的公司,他们知名度未必多高,但已经在市场中摸索了很多年。京天威自1992年涉足RFID,通过与国外公司合作,已积累了多项RFID应用:4年前完成的中国铁路车号识别系统项目是当时亚洲最大的RFID案例,此外还有北京机场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上海金茂大厦停车场项目、青岛海关车辆监测管理系统、石家庄物流应用管理系统等。京天威射频部副经理谷滔说:"我们原来的市场主要集中在交通与军队领域,未来将积极开拓大型物流等新领域。我们已经比较强烈地感受到用户需求。"在他的言谈中,RFID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个个具体的市场--这些市场不在媒体与专家的聚光灯下,却早已存在,并且有需求、有利润。

    尽管上述两种观点很对立,但是都承认RFID的广阔前景,甚至没有谁去置疑"RFID将无所不在"的论调。

    RFID要突破一道道障碍,一点点积蓄到达市面的力量。RFID要从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市场,要突破很多道"坎"。

    首先是成本。RFID 无论是二战时用于识别战斗机,还是后来参与构建微软的"魔幻家居",都不用考虑成本。但一旦要大规模商用,成本就必须降下来。

    RFID系统最基本的组成是:电子标签(包括芯片和天线)、读码器。RFID标签以物为单位,据说多到可以给地球上每个沙子一个"身份证"。如此看来,RFID标签一定要非常廉价,才可能铺天盖地。但现在恰好相反:国外最新记录是每枚低至5美分、10日元(以百亿为批量),国内记录是最低7角钱。

  &nbs

    价值+需求-障碍=市场。这绝不是一个严谨的经济学定理,而是常人用来推断市场前景的简单逻辑,我就用这个逻辑来推算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前程。

    RFID带来的价值:实时数据。
    RFID可响应的需求:提升服务,简化管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
    RFID普及的障碍:高成本;标准、技术、产品与方案不完善;认识不足等。

    市场:前景是广阔的,但道路是曲折的-有点俗,但十之八九的采访对象或分析机构会同意它。几乎所有人都将"光明的未来"放到三五年后。说明了一点,在大家心目中,RFID应用距离我们有一段不长但也绝对不短的日子。

    "现在社会上的炒作比较多",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王立建一见面就评价说,"尽管RFID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但当前与国内社会和老百姓的需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未来,可能先在某些地域和行业出现'星星之火',再逐渐形成燎原之势。"他认为,导致需求缺乏的主因有两点:一是缺乏社会基础设施;二是成本太高。

    在采访中,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公司信息部张云崖经理和上海大众公司技术部李秀峻都表示,在未来较长阶段内不会考虑启用RFID技术。此前,一些媒体的报道称他们已分别在汽车展览会和汽车防盗中采用了RFID技术。张云崖解释说,国展新电子票证系统可同时识别RFID与条形码,但因为难以承受RFID的成本,在汽车展中并没有启用该功能;而且RFID除了更"快",其他所能带来的价值,条形码也都能实现。不过"快"对于大型展览会意义非凡。由于不少观众对条形码门票比较陌生,有时三五个人也能形成一个小小的队伍。如果采用RFID,所有进门的麻烦都可以省略掉,效率自然大大提高。

    不过也有一观点截然对立。"RFID推出的方式相当奇特,通常技术都是由厂商开发出来再行寻觅市场,但是现在市场需求先存在了,只等着工具成熟",RFID国际标准组织之一EPC Global 产品经理SueHutchinson的话比较有代表性。

    大家举得最多的例子是,沃尔玛在宣布2005年1月前100家供货商在货物箱与底盘上必须采用RFID技术之后,一直在等米下锅,终于在前不久宣布将最后期限推迟3至6个月。零售业咨询师Francisco Rodriguez将推迟归因于"标准"与"设备与解决方案"两方面的不足,此外还由于工程本身过于庞大。

    美国宝洁公司也表现出强烈的需求。"一些畅销商品的货架常常空掉,我们眼睁睁地看着钱一分一秒从货架上流失",其前任行销副总Kevin Ashton说。通过采用RFID技术,零售商与供货商均可掌握货架上每个产品销售的实时数据。

    呼声也来自国内。"我们在进出口贸易中,发现一些贸易纠纷来源于货物细节的'无法证明'",实华开电子商务公司副总裁欧阳宇说,"我们一直在帮助客户寻找最精确的'身份证明。"看中这一商机,与RFID研发和生产无干的实华开,就投身到RFID的推进当中了。

    能证明需求存在的,或许是类似北京京天威这样一些有行业背景的公司,他们知名度未必多高,但已经在市场中摸索了很多年。京天威自1992年涉足RFID,通过与国外公司合作,已积累了多项RFID应用:4年前完成的中国铁路车号识别系统项目是当时亚洲最大的RFID案例,此外还有北京机场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上海金茂大厦停车场项目、青岛海关车辆监测管理系统、石家庄物流应用管理系统等。京天威射频部副经理谷滔说:"我们原来的市场主要集中在交通与军队领域,未来将积极开拓大型物流等新领域。我们已经比较强烈地感受到用户需求。"在他的言谈中,RFID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个个具体的市场--这些市场不在媒体与专家的聚光灯下,却早已存在,并且有需求、有利润。

    尽管上述两种观点很对立,但是都承认RFID的广阔前景,甚至没有谁去置疑"RFID将无所不在"的论调。

    RFID要突破一道道障碍,一点点积蓄到达市面的力量。RFID要从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市场,要突破很多道"坎"。

    首先是成本。RFID 无论是二战时用于识别战斗机,还是后来参与构建微软的"魔幻家居",都不用考虑成本。但一旦要大规模商用,成本就必须降下来。

    RFID系统最基本的组成是:电子标签(包括芯片和天线)、读码器。RFID标签以物为单位,据说多到可以给地球上每个沙子一个"身份证"。如此看来,RFID标签一定要非常廉价,才可能铺天盖地。但现在恰好相反:国外最新记录是每枚低至5美分、10日元(以百亿为批量),国内记录是最低7角钱。

  &nbs

相关IC型号

热门点击

 

推荐技术资料

按钮与灯的互动实例
    现在赶快去看看这个目录卞有什么。FGA15N120AN... [详细]
版权所有:51dzw.COM
深圳服务热线:13692101218  13751165337
粤ICP备09112631号-6(miitbeian.gov.cn)
公网安备44030402000607
深圳市碧威特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付款方式


 复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