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级以太网的概念与关键特征
发布时间:2008/9/2 0:00:00 访问次数:546
1 概述
电信级以太网的名称随着2001年城域以太网论坛(mef)的成立逐步进入了人们的视线。最初称为城域以太网(metro ethernet),2004年后慢慢出现运营级以太网的称呼(carrier grade/class ethernet)。从2005年开始,mef在其主导的会议和发布的文档中开始使用carrier ethernet的名称,目的是进一步明确和强调以太网技术在运营商网络中的应用和价值。在国内,有的翻译为运营级以太网或运营商以太网,现在大多与中国电信对其的称谓保持一致,即电信级以太网。
以太网原来只是作为一种网络互联技术而存在,随着以太网在全球的大规模应用,以太网接口已经成为事实上的通用业务插座,各类高速以太网接口因经济规模带来的成本优势加速使用。运营商们开始考虑将以太网作为一种业务推向用户。因此从概念来说,现在人们所谈论的电信级以太网包括以太网业务和以太网技术两个范畴,通过对于其电信级特征的描述来逐步扩大其内涵与外延。
2 电信级以太网业务
长期以来,对于一些重要的二层互联业务,比如银行、金融、政务等行业的企业,都是以ddn、帧中继、atm等传统基础数据技术为主要承载手段。这类基础数据业务以其高质量、高安全等特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设备厂商在这些技术上的投资日益减少,使这些传统基础数据业务面临故障维护、部署以及扩容升级等方面的成本日益昂贵的问题。这些传统基础专线技术已经不能适应网络技术与业务的发展,将电信级以太网用于商业客户业务,主要是考虑到近年来以太网接口已大量部署,以及二层专线业务和二层vpn业务具有不断增长的需求,电信级以太网可以逐步替代这些传统的基础数据专线技术。
在电信级以太网业务的定义上,mef的作用是最突出的。作为一个非官方组织,mef努力促进当前正在使用和考虑使用的各种实施办法之间彼此衔接,确保在技术上具有互操作性。因此其技术委员会在管理、体系结构、协议/传输、业务和测试这五个方面致力于提供文档、框架、协定和互操作性,推动以太网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一种优选的网络技术和标准化的业务。
在mef的网络参考模型中,重点引入了两个术语:uni和evc。这两个术语在传统以太网领域很少应用,但是在通信网中应用较多。在这里引入uni主要是为了强调运营商网络与用户之间的定界问题,从而为以后的业务控制、oam等功能提供明确的功能分界点。
在电信级以太网中引入了evc的概念,类似于atm与帧中继的的pvc。 evc这种逻辑管道的概念在电信级以太网技术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依靠在有限的网络资源里构建统计复用的逻辑管道,流量可以有效地隔离开来,通过对逻辑管道及其中的流量施加相应的控制,电信级以太网就具有了比较完备的流量控制能力,从而能够很好的对用户进行分类管理,以及对于同一用户的不同应用进行区分化的服务。
mef定义了三种以太网业务类型:e-line、e-lan、e-tree,分别对应于点到点、多点到多点和根基多点的evc类型。同是又根据 uni处基于端口和vlan两种方式的差异,对每种类型又分为专用(private)和虚拟专用(virtual private)两种。因此也就有了如表1所示的以太网业务分类。在具体定义上,mef与itu-t g.8011.1和g.8011.2的定义存在一定差异,主要原因是mef从业务和用户的角度来分析,而itu-t是从网络内部来讨论。
在定义业务类型的基础上,mef规范了各类业务的属性和相关参数。以太网业务的属性和参数分为uni和evc两种,uni属性参数是作用于接口的属性参数,evc业务属性参数是作用于管道的属性参数。
由此可以看出,mef对于电信级以太网业务的定义采取了类似于传统基础数据业务(如帧中继和atm)的方式,通过区分业务类型,进而规范和定义各种类型的业务属性,最后比较完备的细化每个属性的相关参数来构建相对完整的业务体系。
3 电信级以太网技术
电信级以太网技术,是指将传统以太网应用到电信网的技术,具备网络和业务可扩展性、运营级网管能力和qos保障等电信级运营所需要的能力,从而解决ip/以太网/tdm等多业务的传送问题,并向城域乃至广域延伸,推动传统电信网络向分组化网络转型。
从技术上看,以太网是一种很简单的解决方案,只需要少量的规划、设计和测试工作,应用多年,为用户熟悉,业务指配时间可以减少到几个小时或几天。其次,以太网是标准技术,互换互操作性好,具有广泛的软硬件支持,成本低。最后,以太网是与媒体无关的承载技术,可以透明地与铜线对、电缆和各种光纤等不同传输媒体接口。从结构上看,以太网正以前所未有的端到端解决方案面目出
1 概述
电信级以太网的名称随着2001年城域以太网论坛(mef)的成立逐步进入了人们的视线。最初称为城域以太网(metro ethernet),2004年后慢慢出现运营级以太网的称呼(carrier grade/class ethernet)。从2005年开始,mef在其主导的会议和发布的文档中开始使用carrier ethernet的名称,目的是进一步明确和强调以太网技术在运营商网络中的应用和价值。在国内,有的翻译为运营级以太网或运营商以太网,现在大多与中国电信对其的称谓保持一致,即电信级以太网。
以太网原来只是作为一种网络互联技术而存在,随着以太网在全球的大规模应用,以太网接口已经成为事实上的通用业务插座,各类高速以太网接口因经济规模带来的成本优势加速使用。运营商们开始考虑将以太网作为一种业务推向用户。因此从概念来说,现在人们所谈论的电信级以太网包括以太网业务和以太网技术两个范畴,通过对于其电信级特征的描述来逐步扩大其内涵与外延。
2 电信级以太网业务
长期以来,对于一些重要的二层互联业务,比如银行、金融、政务等行业的企业,都是以ddn、帧中继、atm等传统基础数据技术为主要承载手段。这类基础数据业务以其高质量、高安全等特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设备厂商在这些技术上的投资日益减少,使这些传统基础数据业务面临故障维护、部署以及扩容升级等方面的成本日益昂贵的问题。这些传统基础专线技术已经不能适应网络技术与业务的发展,将电信级以太网用于商业客户业务,主要是考虑到近年来以太网接口已大量部署,以及二层专线业务和二层vpn业务具有不断增长的需求,电信级以太网可以逐步替代这些传统的基础数据专线技术。
在电信级以太网业务的定义上,mef的作用是最突出的。作为一个非官方组织,mef努力促进当前正在使用和考虑使用的各种实施办法之间彼此衔接,确保在技术上具有互操作性。因此其技术委员会在管理、体系结构、协议/传输、业务和测试这五个方面致力于提供文档、框架、协定和互操作性,推动以太网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一种优选的网络技术和标准化的业务。
在mef的网络参考模型中,重点引入了两个术语:uni和evc。这两个术语在传统以太网领域很少应用,但是在通信网中应用较多。在这里引入uni主要是为了强调运营商网络与用户之间的定界问题,从而为以后的业务控制、oam等功能提供明确的功能分界点。
在电信级以太网中引入了evc的概念,类似于atm与帧中继的的pvc。 evc这种逻辑管道的概念在电信级以太网技术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依靠在有限的网络资源里构建统计复用的逻辑管道,流量可以有效地隔离开来,通过对逻辑管道及其中的流量施加相应的控制,电信级以太网就具有了比较完备的流量控制能力,从而能够很好的对用户进行分类管理,以及对于同一用户的不同应用进行区分化的服务。
mef定义了三种以太网业务类型:e-line、e-lan、e-tree,分别对应于点到点、多点到多点和根基多点的evc类型。同是又根据 uni处基于端口和vlan两种方式的差异,对每种类型又分为专用(private)和虚拟专用(virtual private)两种。因此也就有了如表1所示的以太网业务分类。在具体定义上,mef与itu-t g.8011.1和g.8011.2的定义存在一定差异,主要原因是mef从业务和用户的角度来分析,而itu-t是从网络内部来讨论。
在定义业务类型的基础上,mef规范了各类业务的属性和相关参数。以太网业务的属性和参数分为uni和evc两种,uni属性参数是作用于接口的属性参数,evc业务属性参数是作用于管道的属性参数。
由此可以看出,mef对于电信级以太网业务的定义采取了类似于传统基础数据业务(如帧中继和atm)的方式,通过区分业务类型,进而规范和定义各种类型的业务属性,最后比较完备的细化每个属性的相关参数来构建相对完整的业务体系。
3 电信级以太网技术
电信级以太网技术,是指将传统以太网应用到电信网的技术,具备网络和业务可扩展性、运营级网管能力和qos保障等电信级运营所需要的能力,从而解决ip/以太网/tdm等多业务的传送问题,并向城域乃至广域延伸,推动传统电信网络向分组化网络转型。
从技术上看,以太网是一种很简单的解决方案,只需要少量的规划、设计和测试工作,应用多年,为用户熟悉,业务指配时间可以减少到几个小时或几天。其次,以太网是标准技术,互换互操作性好,具有广泛的软硬件支持,成本低。最后,以太网是与媒体无关的承载技术,可以透明地与铜线对、电缆和各种光纤等不同传输媒体接口。从结构上看,以太网正以前所未有的端到端解决方案面目出
上一篇:驱动LED的CFL镇流器IC
上一篇:CAN通信网在汽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