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DPA技术及其应用
发布时间:2008/9/1 0:00:00 访问次数:511
摘要
hsdpa是3gpp在r5协议中引入的一种能够提高下行容量和数据业务速率的增强技术。本文介绍了hsdpa技术的基本原理、性能和应用情况,对hsdpa所采用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对hsdpa的引入策略提出了一些建议。
hsdpa(高速下行分组接入,highspeeddownlinkpackages access)技术,是3gpp在r5协议中引入的,它可以在不改变wcdma系统网络结构的基础上,大大提高用户下行数据业务速率(理论峰值可达14.4mbit/s),极大地改善了wcdma不支持数据密集型应用的缺陷,是wcdma网络建设中提高下行容量和数据业务速率的一种重要技术。
1、wcdma标准演进
wcdma标准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r99、r4、r5、r6、r7等版本,其中r99、r4、r5版本分别于2000年3月、2001年3月和2002年6月推出,r6版本预计2006年内推出,r7版本仍在讨论中。r99版本比较成熟,核心网仍然沿用了gsmmap标准,充分考虑了对现有gsm网络的向下兼容和投资保护,目前的商业部署几乎全部采用了r99版本。相比r99版本,r4版本的无线接入部分只改动了一些接口协议的特征,相应功能得到增强,网络结构没有变化。r4版本核心网部分改动比较大:由tdm的中心节点交换型结构演进为典型的atm分组语音分布式体系结构;网络采用开放式结构,业务逻辑和底层承载相分离;utran与核心网语音承载方式均由分组方式实现;语音采用统计复用方式传递,实现网络带宽动态分配,避免tdm扩容时需反复调配2mbit/s电路的繁琐程序。r5版本是全ip的第一个版本,引入ip传输作为atm外的第二种可选传输机制;并在无线部分引入了hsdpa的概念,使下行链路可以支持高达10mbit/s(理论峰值14.4mbit/s)的传输速率;另外,其核心网增加了ims(ip多媒体子系统)。r6版本正在讨论中,无线接入部分主要引入了hsupa。r7版本将主要引入正交频分复用(ofdm)和多入多出(mimo)技术。
对高速移动分组数据业务的支持能力是3g系统最重要的特点之一。wcdmar99版本可以提供384kbit/s的数据速率,这个速率对于大部分现有的分组业务而言基本够用。然而,对于许多对流量和时延要求较高的数据业务如视频、流媒体和下载等,需要系统提供更高的传输速率和更短的时延。同时,cdma20001xev-do、wlan和wimax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对wcdma r99构成威胁,使得wcdma r99/r4版本面临着一旦商用,就会在技术上落伍的尴尬境地。为了更好地发展数据业务,3gpp从提高传输速率和缩短传输时延这两方面对空中接口作了改进,引入了hsdpa技术。hsdpa不但支持高速不对称数据服务,而且在大大增加网络容量的同时还能使运营商投入成本最小化。它为umts更高数据传输速率和更高容量提供了一条平稳的演进途径,类似于在gsm网络中引入edge。
2、hsdpa的基本原理
在r99的空中接口体系中,数据重传方式是由rnc来负责完成的,数据重传需要绕经iub接口,数据重传的周期较长;nodeb仅仅起到一个根据rnc的指令完成物理层编码、传输的功能,nodeb本身基本不具有对物理资源的控制和调度能力。而在hsdpa中,为了在空中接口上实现更大的吞吐能力,对nodeb的功能进行了增强,在node b的层面引入了物理层重传和快速资源调度的概念。通过在更靠近空中接口的node b上引入这些原本只有rnc才具有的功能,加快了重传以及对空中资源调度的效率。同时,结合amc(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自适应调制编码)、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等新技术,采用了更短的tti(transmit time interval)长度(2ms)、固定扩频因子的多码道传输,从而在下行方向上实现了远高于r99的高速的分组数据传输能力。
为了实现hsdpa的功能特性,在物理层规范中引入了三种新的物理信道。
(1)高速下行链路共享信道(hs-dsch):在下行链路上,传输用户的业务数据。采用固定的扩频因子sf=16,由于需要给公共信道、hs-scch及相关的dch预留可用的信道码,所以最大可用信道数为15。传输时间间隔定义为2ms(3个时隙),远小于r99中规定的10ms、20ms等长度,从而大大缩短了数据重传时终端和nodeb之间的往返时延。
(2)高速下行共享控制信道(hs-scch):在下行链路上,传送hsdpa的专用信令,如传输格式和系统资源指示等;采
摘要
hsdpa是3gpp在r5协议中引入的一种能够提高下行容量和数据业务速率的增强技术。本文介绍了hsdpa技术的基本原理、性能和应用情况,对hsdpa所采用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对hsdpa的引入策略提出了一些建议。
hsdpa(高速下行分组接入,highspeeddownlinkpackages access)技术,是3gpp在r5协议中引入的,它可以在不改变wcdma系统网络结构的基础上,大大提高用户下行数据业务速率(理论峰值可达14.4mbit/s),极大地改善了wcdma不支持数据密集型应用的缺陷,是wcdma网络建设中提高下行容量和数据业务速率的一种重要技术。
1、wcdma标准演进
wcdma标准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r99、r4、r5、r6、r7等版本,其中r99、r4、r5版本分别于2000年3月、2001年3月和2002年6月推出,r6版本预计2006年内推出,r7版本仍在讨论中。r99版本比较成熟,核心网仍然沿用了gsmmap标准,充分考虑了对现有gsm网络的向下兼容和投资保护,目前的商业部署几乎全部采用了r99版本。相比r99版本,r4版本的无线接入部分只改动了一些接口协议的特征,相应功能得到增强,网络结构没有变化。r4版本核心网部分改动比较大:由tdm的中心节点交换型结构演进为典型的atm分组语音分布式体系结构;网络采用开放式结构,业务逻辑和底层承载相分离;utran与核心网语音承载方式均由分组方式实现;语音采用统计复用方式传递,实现网络带宽动态分配,避免tdm扩容时需反复调配2mbit/s电路的繁琐程序。r5版本是全ip的第一个版本,引入ip传输作为atm外的第二种可选传输机制;并在无线部分引入了hsdpa的概念,使下行链路可以支持高达10mbit/s(理论峰值14.4mbit/s)的传输速率;另外,其核心网增加了ims(ip多媒体子系统)。r6版本正在讨论中,无线接入部分主要引入了hsupa。r7版本将主要引入正交频分复用(ofdm)和多入多出(mimo)技术。
对高速移动分组数据业务的支持能力是3g系统最重要的特点之一。wcdmar99版本可以提供384kbit/s的数据速率,这个速率对于大部分现有的分组业务而言基本够用。然而,对于许多对流量和时延要求较高的数据业务如视频、流媒体和下载等,需要系统提供更高的传输速率和更短的时延。同时,cdma20001xev-do、wlan和wimax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对wcdma r99构成威胁,使得wcdma r99/r4版本面临着一旦商用,就会在技术上落伍的尴尬境地。为了更好地发展数据业务,3gpp从提高传输速率和缩短传输时延这两方面对空中接口作了改进,引入了hsdpa技术。hsdpa不但支持高速不对称数据服务,而且在大大增加网络容量的同时还能使运营商投入成本最小化。它为umts更高数据传输速率和更高容量提供了一条平稳的演进途径,类似于在gsm网络中引入edge。
2、hsdpa的基本原理
在r99的空中接口体系中,数据重传方式是由rnc来负责完成的,数据重传需要绕经iub接口,数据重传的周期较长;nodeb仅仅起到一个根据rnc的指令完成物理层编码、传输的功能,nodeb本身基本不具有对物理资源的控制和调度能力。而在hsdpa中,为了在空中接口上实现更大的吞吐能力,对nodeb的功能进行了增强,在node b的层面引入了物理层重传和快速资源调度的概念。通过在更靠近空中接口的node b上引入这些原本只有rnc才具有的功能,加快了重传以及对空中资源调度的效率。同时,结合amc(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自适应调制编码)、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等新技术,采用了更短的tti(transmit time interval)长度(2ms)、固定扩频因子的多码道传输,从而在下行方向上实现了远高于r99的高速的分组数据传输能力。
为了实现hsdpa的功能特性,在物理层规范中引入了三种新的物理信道。
(1)高速下行链路共享信道(hs-dsch):在下行链路上,传输用户的业务数据。采用固定的扩频因子sf=16,由于需要给公共信道、hs-scch及相关的dch预留可用的信道码,所以最大可用信道数为15。传输时间间隔定义为2ms(3个时隙),远小于r99中规定的10ms、20ms等长度,从而大大缩短了数据重传时终端和nodeb之间的往返时延。
(2)高速下行共享控制信道(hs-scch):在下行链路上,传送hsdpa的专用信令,如传输格式和系统资源指示等;采
上一篇:电网远程智能监控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