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电信业推进信息化的利器
发布时间:2008/5/29 0:00:00 访问次数:366
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又称为电子标签或者无线标签,是一种利用无线射频通信实现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被列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重要产业和应用技术之一。rfid标签具有体积小、容量大、寿命长、可重复使用等特点,可支持快速读写、非可视识别、移动识别、多目标识别、定位及长期跟踪管理。成本的节约和效率的提升,促使rfid技术成为各个行业实现信息化的重要切入点。近年来,随着在物流、制造、公共信息服务等行业的广泛应用,rfid技术自身的产业化也在稳步发展之中,在行业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和深入。同时,rfid技术开始与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融合,朝着构建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人员信息实时共享的“物联网”目标迈进,而这也正是rfid产业长远发展的动力所在。与此同时,电信业凭借着在无线通信技术领域的优势以及对于社会信息化的基础设置——公众通信网的运营,不仅成为信息化最重要的推动力量,必然也将抓住rfid这一“利器”,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
老技术形成新产业
在rfid技术的诞生之日,人们恐怕无法预料到其会从最初的军事应用领域扩展至目前国民生产所涉及的各个行业。今天,rfid技术的应用天地空前广阔,甚至在将来会呈现出“睁开眼睛所看到的任何东西无不应用了rfid技术”的局面,而这正是整个社会对于信息化需求的体现,同时也是rfid技术自身不断发展的结果。
在今天被公认为本世纪最有前途的rfid,并不是一项新技术。最初,rfid技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空中作战行动中用于进行敌我识别。但是由于技术和成本原因,rfid技术一直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从军事领域转向市场更为广阔的医疗、零售、海关等民用领域,rfid技术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大规模集成电路、网络通信、信息安全等技术在近年来的迅速发展,则为rfid技术进入商用阶段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20世纪40年代,雷达的改进和应用催生了rfid技术,其理论基础于1948年奠定;50年代是早期rfid技术的探索阶段,主要进行了实验室的试验和研究工作;60年代,rfid技术的理论得到发展,开始了一些应用尝试;70年代,rfid技术与产品研发处于一个大发展时期,各种rfid技术测试快速发展,市场上出现一些较早的rfid应用;rfid技术及产品进入商用阶段是在80年代,当时各种封闭系统应用开始出现;90年代,rfid技术进入了广泛的行业应用阶段,rfid技术标准化也日益得到重视;此后,rfid技术开始稳步发展,其产品种类更加丰富,应用成本开始不断下降,rfid技术开辟出发展的全新局面。
今天,rfid技术已经引发了一场席卷各个行业的变革,内容主要为节省成本与提升运转效率。世界500强之首的沃尔玛则是这场变革的重要推动者。从今年1月1日起,沃尔玛的100家大供货商纷纷在其商品上附加了rfid标签。根据沃尔玛提出的要求,截至2007年年初,为其提供货品的小供应商也将在其商品上附加rfid的标签。沃尔玛的rfid举措,震动了整个物流和零售业界。随后,欧洲最大的超市麦德龙也宣布了类似的计划,各国零售商和it巨头也纷纷加紧开发rfid专用的软件和硬件,其中包括sap、oracle、微软、ibm、惠普、飞利浦等公司。
由rfid技术引发的变革,催生了rfid这一朝阳产业。来自全球多家市场咨询公司的数据均对rfid产业的未来给予了肯定:据统计,2005年rfid技术业务的总价值达到5.04亿美元,比2004年上涨33%;德勤在其今年电信产业展望中称,“今年年底时,将有超过100亿个rfid标签被售出并投入使用”;in-stat也在其研究报告中预测,到2009年,全球rfid标签的销售收入将从2004年的3亿美元增长到28亿美元。在新兴的、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rfid产业面前,相信任何一家企业都无法坐视不理,rfid技术引发的变革必将影响每个人的生活,从而成为继手机技术之后最有影响力的无线技术之一。
推进信息化之“利器”
rfid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rfid产业的兴起,与其迎合了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密不可分。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人人共享信息资源,而rfid技术则实现了人们对各类物体或设备(人员、物品)信息在不同状态(移动、静止或恶劣环境)下的自动识别和管理。
rfid技术具有广泛性特点,其涉及信息、制造、材料等诸多高科技领域,涵盖无线通信、芯片设计与制造、天线设计与制造、标签封装、系统集成、信息安全等技术;与条形码、磁卡、ic卡等同期或早期的识别技术相比,rfid技术具有非接触、工作距离长、适于恶劣环境、可识别运动目标等优点。许多国家和跨国公司都在加快rfid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进程。在过去十年间,全球共产生数千项关于rfid技术的专利,主要集中于美国、欧洲、日本等。
rfid系统至少由rfid标签和阅读器两部分组成。电子标签是射频识别系统的数据载体,电子标签由标签天线和标签专用芯片组成。rfid标签具有数据存储量、数据传输速率、工作频率、多标签识读特征等参数,可按照能量供给方式的不同,分为有源、无源和半有源三种;按
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又称为电子标签或者无线标签,是一种利用无线射频通信实现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被列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重要产业和应用技术之一。rfid标签具有体积小、容量大、寿命长、可重复使用等特点,可支持快速读写、非可视识别、移动识别、多目标识别、定位及长期跟踪管理。成本的节约和效率的提升,促使rfid技术成为各个行业实现信息化的重要切入点。近年来,随着在物流、制造、公共信息服务等行业的广泛应用,rfid技术自身的产业化也在稳步发展之中,在行业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和深入。同时,rfid技术开始与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融合,朝着构建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人员信息实时共享的“物联网”目标迈进,而这也正是rfid产业长远发展的动力所在。与此同时,电信业凭借着在无线通信技术领域的优势以及对于社会信息化的基础设置——公众通信网的运营,不仅成为信息化最重要的推动力量,必然也将抓住rfid这一“利器”,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
老技术形成新产业
在rfid技术的诞生之日,人们恐怕无法预料到其会从最初的军事应用领域扩展至目前国民生产所涉及的各个行业。今天,rfid技术的应用天地空前广阔,甚至在将来会呈现出“睁开眼睛所看到的任何东西无不应用了rfid技术”的局面,而这正是整个社会对于信息化需求的体现,同时也是rfid技术自身不断发展的结果。
在今天被公认为本世纪最有前途的rfid,并不是一项新技术。最初,rfid技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空中作战行动中用于进行敌我识别。但是由于技术和成本原因,rfid技术一直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从军事领域转向市场更为广阔的医疗、零售、海关等民用领域,rfid技术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大规模集成电路、网络通信、信息安全等技术在近年来的迅速发展,则为rfid技术进入商用阶段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20世纪40年代,雷达的改进和应用催生了rfid技术,其理论基础于1948年奠定;50年代是早期rfid技术的探索阶段,主要进行了实验室的试验和研究工作;60年代,rfid技术的理论得到发展,开始了一些应用尝试;70年代,rfid技术与产品研发处于一个大发展时期,各种rfid技术测试快速发展,市场上出现一些较早的rfid应用;rfid技术及产品进入商用阶段是在80年代,当时各种封闭系统应用开始出现;90年代,rfid技术进入了广泛的行业应用阶段,rfid技术标准化也日益得到重视;此后,rfid技术开始稳步发展,其产品种类更加丰富,应用成本开始不断下降,rfid技术开辟出发展的全新局面。
今天,rfid技术已经引发了一场席卷各个行业的变革,内容主要为节省成本与提升运转效率。世界500强之首的沃尔玛则是这场变革的重要推动者。从今年1月1日起,沃尔玛的100家大供货商纷纷在其商品上附加了rfid标签。根据沃尔玛提出的要求,截至2007年年初,为其提供货品的小供应商也将在其商品上附加rfid的标签。沃尔玛的rfid举措,震动了整个物流和零售业界。随后,欧洲最大的超市麦德龙也宣布了类似的计划,各国零售商和it巨头也纷纷加紧开发rfid专用的软件和硬件,其中包括sap、oracle、微软、ibm、惠普、飞利浦等公司。
由rfid技术引发的变革,催生了rfid这一朝阳产业。来自全球多家市场咨询公司的数据均对rfid产业的未来给予了肯定:据统计,2005年rfid技术业务的总价值达到5.04亿美元,比2004年上涨33%;德勤在其今年电信产业展望中称,“今年年底时,将有超过100亿个rfid标签被售出并投入使用”;in-stat也在其研究报告中预测,到2009年,全球rfid标签的销售收入将从2004年的3亿美元增长到28亿美元。在新兴的、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rfid产业面前,相信任何一家企业都无法坐视不理,rfid技术引发的变革必将影响每个人的生活,从而成为继手机技术之后最有影响力的无线技术之一。
推进信息化之“利器”
rfid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rfid产业的兴起,与其迎合了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密不可分。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人人共享信息资源,而rfid技术则实现了人们对各类物体或设备(人员、物品)信息在不同状态(移动、静止或恶劣环境)下的自动识别和管理。
rfid技术具有广泛性特点,其涉及信息、制造、材料等诸多高科技领域,涵盖无线通信、芯片设计与制造、天线设计与制造、标签封装、系统集成、信息安全等技术;与条形码、磁卡、ic卡等同期或早期的识别技术相比,rfid技术具有非接触、工作距离长、适于恶劣环境、可识别运动目标等优点。许多国家和跨国公司都在加快rfid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进程。在过去十年间,全球共产生数千项关于rfid技术的专利,主要集中于美国、欧洲、日本等。
rfid系统至少由rfid标签和阅读器两部分组成。电子标签是射频识别系统的数据载体,电子标签由标签天线和标签专用芯片组成。rfid标签具有数据存储量、数据传输速率、工作频率、多标签识读特征等参数,可按照能量供给方式的不同,分为有源、无源和半有源三种;按
上一篇:RFID技术创新推动市场应用加速
上一篇:RFID与通信行业的融合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