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51电子网 » 技术资料 » 通信网络

FTTP/FTTH理想解决方案

发布时间:2008/5/29 0:00:00 访问次数:460

  fttp/ftth的市场背景

  随着互联网的持续快速发展,网上新业务层出不穷,特别是近年来开始风靡的网络游戏,msn和qq等实时网络通信工具,使得人们对网络接入带宽的需求持续增加。主流接入技术从拨号逐渐过渡到速度更快的adsl和以太网,也反映出人们这种对接入带宽需求永无止境、不断上升的趋势。

  与其他有线、无线通信技术相比,光纤通信在带宽容量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光纤通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在遍布全球的干线通信网络中占据了绝对优势。目前,骨干网络容量超前,带宽资源过剩。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接入网领域仍然是铜缆接入的天下,虽不断有新技术涌现,但终究受限于其物理本性,难以在接入带宽距离上有更大的突破。这使得接入网成为整个传输网络的瓶颈,既限制了宽带网络新业务的进一步开发,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长途光纤通信网络的进一步发展。

  接入网络光纤化曾经是很多电信运营公司长期以来追求的理想。然而,受技术成熟水平、市场开放程度、成本等诸多因素的限制,除了少数十分发达的地区(美国、欧洲和日本)做过一些这方面的试验外,一直未能实现大规模应用。而这种局面在低成本的epon技术出现并迅速成熟的今天将有望得到根本的改观。

  一方面是技术上有望保证在用户可接受的成本下实现光纤接入,另一方面是不断涌现的新业务对带宽的巨大潜在需求。在“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两驾马车的合力作用下,fttp/ftth即将进入一个大规模商用的崭新时代。

  fttp/ftth新时代的曙光已经出现在北美和日本。2003年6月,美国三大运营商-bellsouth、sbc communications和verizon联合发出了fttp的rfp(requests for proposal,相当于招标意向书)。根据市场调查研究机构vanderslice & associates的预测,全美ftth用户将会从2002年的72,100 户增加到2003年的315,000 户, 增加330%,2004年最终会达800,000和1,400,000户之间;另据美国ftth委员会的统计,2002年美国的ftth用户数达到 72100户,比2001年增长271%,系统价格的下降和用户需求的增加,正是北美ftth用户数迅速扩大的主要原因。

  2003年8月19日,ntt也发表了它的rfp ,“光线路终端(olt)通过一个无源光网络实现与数个光网络单元(onu)之间的以太mac帧的发射和接收,速率要达到1gb/s。”

  这标志着日本最大运营商的ftth/fttp计划正式启动。ntt在2002年的ftth/fttp用户数为20万,2003年这一数字增加到65万,普及率已经接近10%,预计到2006年将增加到5百万,超过adsl以及有线电视的宽带上网用户数量。日本政府大力倡导ftth/fttp的发展,并把ftth的普及看成日本今后国家信息化的标志,看成提高日本经济竞争力的根本性武器。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04年,ntt计划为其fttp建设项目投资25.6亿美元,占其全年投资总额(73.3亿美元)的三分之一以上,足见其对fttp/ftth计划的信心和决心。

  2003年以来,国内关于fttp/ftth的新闻也屡见不鲜。各大运营商对于ftth/fttp 的兴趣不断增长。2003年9月和11月信息产业部接连召开了两个大规模的ftth研讨会。国内光通信领域著名的“光纤在线”网站在2003年12月发起成立了“中国ftth发展论坛”,聚集了一批有识之士开始有组织地推进中国的ftth建设。国内从事 ftth相关产品开发的企业也在不断增多中,从组件模块到系统,到运营网络和业务,国内的fttp/ftth的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ftth/fttp的建设正处于紧锣密鼓试验准备阶段,一旦启动,其市场规模将是空前的,必将带动整个通信行业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增长时期。

  epon

  无源光网络(pon)的概念由来已久,它具有光纤网络高带宽及对网络协议透明的特点;同时,点对多点的结构节省了光纤资源,降低了成本。以太网(ethernet)技术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以其简便实用,价格低廉的特性,几乎已经完全统治了局域网,并在事实上被证明是承载ip数据包的最佳载体。随着ip业务在城域和干线传输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攀升,以太网也在通过传输速率、可管理性等方面的改进,逐渐向接入、城域甚至骨干网上渗透。而以太网与pon的结合,便产生了epon。它同时具备了pon和以太网的优点,成为fttp/ftth 领域中的热门技术。

 图1所示为epon系统示意图。可以看出,epon接入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局端(olt)与用户(onu)之间仅有光纤、光分路器等光无源器件,无需租用机房、无需配备电源、无需有源设备维护人员,因此,可有效节省建设和运营维护成本;

  fttp/ftth的市场背景

  随着互联网的持续快速发展,网上新业务层出不穷,特别是近年来开始风靡的网络游戏,msn和qq等实时网络通信工具,使得人们对网络接入带宽的需求持续增加。主流接入技术从拨号逐渐过渡到速度更快的adsl和以太网,也反映出人们这种对接入带宽需求永无止境、不断上升的趋势。

  与其他有线、无线通信技术相比,光纤通信在带宽容量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光纤通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在遍布全球的干线通信网络中占据了绝对优势。目前,骨干网络容量超前,带宽资源过剩。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接入网领域仍然是铜缆接入的天下,虽不断有新技术涌现,但终究受限于其物理本性,难以在接入带宽距离上有更大的突破。这使得接入网成为整个传输网络的瓶颈,既限制了宽带网络新业务的进一步开发,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长途光纤通信网络的进一步发展。

  接入网络光纤化曾经是很多电信运营公司长期以来追求的理想。然而,受技术成熟水平、市场开放程度、成本等诸多因素的限制,除了少数十分发达的地区(美国、欧洲和日本)做过一些这方面的试验外,一直未能实现大规模应用。而这种局面在低成本的epon技术出现并迅速成熟的今天将有望得到根本的改观。

  一方面是技术上有望保证在用户可接受的成本下实现光纤接入,另一方面是不断涌现的新业务对带宽的巨大潜在需求。在“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两驾马车的合力作用下,fttp/ftth即将进入一个大规模商用的崭新时代。

  fttp/ftth新时代的曙光已经出现在北美和日本。2003年6月,美国三大运营商-bellsouth、sbc communications和verizon联合发出了fttp的rfp(requests for proposal,相当于招标意向书)。根据市场调查研究机构vanderslice & associates的预测,全美ftth用户将会从2002年的72,100 户增加到2003年的315,000 户, 增加330%,2004年最终会达800,000和1,400,000户之间;另据美国ftth委员会的统计,2002年美国的ftth用户数达到 72100户,比2001年增长271%,系统价格的下降和用户需求的增加,正是北美ftth用户数迅速扩大的主要原因。

  2003年8月19日,ntt也发表了它的rfp ,“光线路终端(olt)通过一个无源光网络实现与数个光网络单元(onu)之间的以太mac帧的发射和接收,速率要达到1gb/s。”

  这标志着日本最大运营商的ftth/fttp计划正式启动。ntt在2002年的ftth/fttp用户数为20万,2003年这一数字增加到65万,普及率已经接近10%,预计到2006年将增加到5百万,超过adsl以及有线电视的宽带上网用户数量。日本政府大力倡导ftth/fttp的发展,并把ftth的普及看成日本今后国家信息化的标志,看成提高日本经济竞争力的根本性武器。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04年,ntt计划为其fttp建设项目投资25.6亿美元,占其全年投资总额(73.3亿美元)的三分之一以上,足见其对fttp/ftth计划的信心和决心。

  2003年以来,国内关于fttp/ftth的新闻也屡见不鲜。各大运营商对于ftth/fttp 的兴趣不断增长。2003年9月和11月信息产业部接连召开了两个大规模的ftth研讨会。国内光通信领域著名的“光纤在线”网站在2003年12月发起成立了“中国ftth发展论坛”,聚集了一批有识之士开始有组织地推进中国的ftth建设。国内从事 ftth相关产品开发的企业也在不断增多中,从组件模块到系统,到运营网络和业务,国内的fttp/ftth的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ftth/fttp的建设正处于紧锣密鼓试验准备阶段,一旦启动,其市场规模将是空前的,必将带动整个通信行业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增长时期。

  epon

  无源光网络(pon)的概念由来已久,它具有光纤网络高带宽及对网络协议透明的特点;同时,点对多点的结构节省了光纤资源,降低了成本。以太网(ethernet)技术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以其简便实用,价格低廉的特性,几乎已经完全统治了局域网,并在事实上被证明是承载ip数据包的最佳载体。随着ip业务在城域和干线传输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攀升,以太网也在通过传输速率、可管理性等方面的改进,逐渐向接入、城域甚至骨干网上渗透。而以太网与pon的结合,便产生了epon。它同时具备了pon和以太网的优点,成为fttp/ftth 领域中的热门技术。

 图1所示为epon系统示意图。可以看出,epon接入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局端(olt)与用户(onu)之间仅有光纤、光分路器等光无源器件,无需租用机房、无需配备电源、无需有源设备维护人员,因此,可有效节省建设和运营维护成本;

相关IC型号
版权所有:51dzw.COM
深圳服务热线:13692101218  13751165337
粤ICP备09112631号-6(miitbeian.gov.cn)
公网安备44030402000607
深圳市碧威特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付款方式


 复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