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App 网络存储技术在地震数据管理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08/5/29 0:00:00 访问次数:365
地震处理解释中心的主要工作是将地下地质的地震信号,通过地面提取后,用大型计算机进行处理。形成地下的构造以及地下的成像,发现地下的油气构造,并打井提供更加可靠的勘探数据。
地震数据的爆炸性增长,对地震数据在存储系统得出了更高的要求,数据体在多个处理服务器及解释工作站之间,如何高速、快捷地传送,是制约处理解释周期的关键。网络存储技术的出现,从多个方面改善了地震数据存储系统的不足。本文通过对地震数据存储系统的现状及问题的分析,设计了基于网络存储技术的地震数据存储系统,实施后,极大地提高了各处理服务器、地震解释工作之间的数据传输效率,实现了地震数据处理解释一体化的布诸和管理。
面临的挑战
大庆油田公司研究院地震处理解释中心拥有联想深腾1800万亿次集群并行机(256个cpu)、dell集群并行机(24个cpu)和ibm sp2(24个cpu)等多套地震数据处理系统,以及近25套(sun/b2000)地震数据解释工作站,承担着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地震目标处理和解释任务。各处理服务器及解释工作站均配置有基于主机的直接存储(das-direct attached storage)磁盘陈列,dell配置6tb磁盘、ibm配置900gb磁盘、每台sun/b2000配置180gb磁盘;地震数据处理服务器和解释工作站采用155mb atm 技术构成地震处理解释网络。
以sun工作站为主的地震解释工作站,分布在研究院处理解释中心机房、勘探综合楼和勘探一室(楼)内,这些解释工作站系统利用研究院的atm(155mb/s)的主干网络互连在一起。在每台解释工作站都有自己的本地磁盘用于存储地震解释成果数据。地震数据处理解释网络结构参见下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研究院使用atm 155mb/s的主干网络实现各种解释工作站系统互连,这些工作站系统分布在处理解释中心3号楼(勘探二室)、综合楼(地震方法室)和勘探一室楼内,楼与楼之间使用多膜光纤连接,目前传输速率为155mb/s。其中位于处理中心的勘探二室与综合楼的距离为700米左右。综合楼到勘探一室的距离为200米左右。在研究院共有近25套sun工作站运行着各种地震解释软件,总共使用的磁盘存储空间为2.5tb。每台工作站上都有10m/100m网卡。
随着野外地震数据采集量的爆炸性增长,一块三维地震工区的覆盖面积达到了600平方千米,原始数据量为700gb以上,因此,如何有效地加载、存储和处理解释地震数据,缩短地震数据处理解释周期,对地震数据存储系统的容量、性能和可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地震数据处理解释存储系统面临如下问题:
(1) 数据分散存储,非常不利于处理成果数据体、解释中间结果和成果数据的管理及保护;
(2) 地震数据不能及时地被多台解释工作站共享,有时数据的共享需要磁盘加载实现;
(3) 地震数据从处理服务器传输到解释工作站受到atm网络带宽的限制,制约着地震数据处理解释的生产周期;
(4) 数据的分散存储、管理复杂,不能被集中存储管理,给数据安全带来危害。
解决方案
基于研究院地震数据存储管理存在的问题,有必要采用网络存储技术建立统一的地震数据集中存储管理系统,实现地震数据处理系统和解释工作站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换,达到地震数据处理解释一体化的目标。地震数据处理服务器完成数据处理任务,处理后的crp道集和成像数据体传送到网络存储系统,地震解释工作站从网络存储系统中读取成果数据进行解释、成图,解释成果再归档到网络在存储系统中,供地质综合研究人员进行分析和探井设计。方案的技术关键是建立网络存储系统,实现地震数据处理服务器和解释工作站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换,提高处理解释效率,缩短地震数据处理研究周期。
数据存储技术从 das(直接连接存储)到 nas(网络附加存储)、 san(存储局域网)的发展使数据应用环境从以服务器为中心转向以存储为中心。目前san技术主要面向以块i/o的高性能数据中心应用。而nas则面向以文件共享的小数据块为应用的共享分布式存储应用,为tcp/ip网络上的各个服务器/工作站提供快速的数据文件共享。
netapp公司的nas存储技术是一种专业的网络文件存储及文件备份技术,或称为网络直联存储设备、网络磁盘陈列。一个nas存储系统中包括核心处理器,文件服务管理工具,一个或者多个的硬盘驱动器用于数据的存储。nas可以应用在任何的网络环境当中。主服务器客户端可以非常方便地在nas上存储任意格式的文件,包括smb格式(windows)nfs 格式(unix, linux)和cifs格式等等。nas系统可以根据服务器或者客户端计算机发出的指令完成对内的文件的管理。另外的特性包括:独立于操
地震数据的爆炸性增长,对地震数据在存储系统得出了更高的要求,数据体在多个处理服务器及解释工作站之间,如何高速、快捷地传送,是制约处理解释周期的关键。网络存储技术的出现,从多个方面改善了地震数据存储系统的不足。本文通过对地震数据存储系统的现状及问题的分析,设计了基于网络存储技术的地震数据存储系统,实施后,极大地提高了各处理服务器、地震解释工作之间的数据传输效率,实现了地震数据处理解释一体化的布诸和管理。
面临的挑战
大庆油田公司研究院地震处理解释中心拥有联想深腾1800万亿次集群并行机(256个cpu)、dell集群并行机(24个cpu)和ibm sp2(24个cpu)等多套地震数据处理系统,以及近25套(sun/b2000)地震数据解释工作站,承担着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地震目标处理和解释任务。各处理服务器及解释工作站均配置有基于主机的直接存储(das-direct attached storage)磁盘陈列,dell配置6tb磁盘、ibm配置900gb磁盘、每台sun/b2000配置180gb磁盘;地震数据处理服务器和解释工作站采用155mb atm 技术构成地震处理解释网络。
以sun工作站为主的地震解释工作站,分布在研究院处理解释中心机房、勘探综合楼和勘探一室(楼)内,这些解释工作站系统利用研究院的atm(155mb/s)的主干网络互连在一起。在每台解释工作站都有自己的本地磁盘用于存储地震解释成果数据。地震数据处理解释网络结构参见下图。
随着野外地震数据采集量的爆炸性增长,一块三维地震工区的覆盖面积达到了600平方千米,原始数据量为700gb以上,因此,如何有效地加载、存储和处理解释地震数据,缩短地震数据处理解释周期,对地震数据存储系统的容量、性能和可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地震数据处理解释存储系统面临如下问题:
(1) 数据分散存储,非常不利于处理成果数据体、解释中间结果和成果数据的管理及保护;
(2) 地震数据不能及时地被多台解释工作站共享,有时数据的共享需要磁盘加载实现;
(3) 地震数据从处理服务器传输到解释工作站受到atm网络带宽的限制,制约着地震数据处理解释的生产周期;
(4) 数据的分散存储、管理复杂,不能被集中存储管理,给数据安全带来危害。
解决方案
基于研究院地震数据存储管理存在的问题,有必要采用网络存储技术建立统一的地震数据集中存储管理系统,实现地震数据处理系统和解释工作站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换,达到地震数据处理解释一体化的目标。地震数据处理服务器完成数据处理任务,处理后的crp道集和成像数据体传送到网络存储系统,地震解释工作站从网络存储系统中读取成果数据进行解释、成图,解释成果再归档到网络在存储系统中,供地质综合研究人员进行分析和探井设计。方案的技术关键是建立网络存储系统,实现地震数据处理服务器和解释工作站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换,提高处理解释效率,缩短地震数据处理研究周期。
数据存储技术从 das(直接连接存储)到 nas(网络附加存储)、 san(存储局域网)的发展使数据应用环境从以服务器为中心转向以存储为中心。目前san技术主要面向以块i/o的高性能数据中心应用。而nas则面向以文件共享的小数据块为应用的共享分布式存储应用,为tcp/ip网络上的各个服务器/工作站提供快速的数据文件共享。
netapp公司的nas存储技术是一种专业的网络文件存储及文件备份技术,或称为网络直联存储设备、网络磁盘陈列。一个nas存储系统中包括核心处理器,文件服务管理工具,一个或者多个的硬盘驱动器用于数据的存储。nas可以应用在任何的网络环境当中。主服务器客户端可以非常方便地在nas上存储任意格式的文件,包括smb格式(windows)nfs 格式(unix, linux)和cifs格式等等。nas系统可以根据服务器或者客户端计算机发出的指令完成对内的文件的管理。另外的特性包括:独立于操
地震处理解释中心的主要工作是将地下地质的地震信号,通过地面提取后,用大型计算机进行处理。形成地下的构造以及地下的成像,发现地下的油气构造,并打井提供更加可靠的勘探数据。
地震数据的爆炸性增长,对地震数据在存储系统得出了更高的要求,数据体在多个处理服务器及解释工作站之间,如何高速、快捷地传送,是制约处理解释周期的关键。网络存储技术的出现,从多个方面改善了地震数据存储系统的不足。本文通过对地震数据存储系统的现状及问题的分析,设计了基于网络存储技术的地震数据存储系统,实施后,极大地提高了各处理服务器、地震解释工作之间的数据传输效率,实现了地震数据处理解释一体化的布诸和管理。
面临的挑战
大庆油田公司研究院地震处理解释中心拥有联想深腾1800万亿次集群并行机(256个cpu)、dell集群并行机(24个cpu)和ibm sp2(24个cpu)等多套地震数据处理系统,以及近25套(sun/b2000)地震数据解释工作站,承担着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地震目标处理和解释任务。各处理服务器及解释工作站均配置有基于主机的直接存储(das-direct attached storage)磁盘陈列,dell配置6tb磁盘、ibm配置900gb磁盘、每台sun/b2000配置180gb磁盘;地震数据处理服务器和解释工作站采用155mb atm 技术构成地震处理解释网络。
以sun工作站为主的地震解释工作站,分布在研究院处理解释中心机房、勘探综合楼和勘探一室(楼)内,这些解释工作站系统利用研究院的atm(155mb/s)的主干网络互连在一起。在每台解释工作站都有自己的本地磁盘用于存储地震解释成果数据。地震数据处理解释网络结构参见下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研究院使用atm 155mb/s的主干网络实现各种解释工作站系统互连,这些工作站系统分布在处理解释中心3号楼(勘探二室)、综合楼(地震方法室)和勘探一室楼内,楼与楼之间使用多膜光纤连接,目前传输速率为155mb/s。其中位于处理中心的勘探二室与综合楼的距离为700米左右。综合楼到勘探一室的距离为200米左右。在研究院共有近25套sun工作站运行着各种地震解释软件,总共使用的磁盘存储空间为2.5tb。每台工作站上都有10m/100m网卡。
随着野外地震数据采集量的爆炸性增长,一块三维地震工区的覆盖面积达到了600平方千米,原始数据量为700gb以上,因此,如何有效地加载、存储和处理解释地震数据,缩短地震数据处理解释周期,对地震数据存储系统的容量、性能和可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地震数据处理解释存储系统面临如下问题:
(1) 数据分散存储,非常不利于处理成果数据体、解释中间结果和成果数据的管理及保护;
(2) 地震数据不能及时地被多台解释工作站共享,有时数据的共享需要磁盘加载实现;
(3) 地震数据从处理服务器传输到解释工作站受到atm网络带宽的限制,制约着地震数据处理解释的生产周期;
(4) 数据的分散存储、管理复杂,不能被集中存储管理,给数据安全带来危害。
解决方案
基于研究院地震数据存储管理存在的问题,有必要采用网络存储技术建立统一的地震数据集中存储管理系统,实现地震数据处理系统和解释工作站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换,达到地震数据处理解释一体化的目标。地震数据处理服务器完成数据处理任务,处理后的crp道集和成像数据体传送到网络存储系统,地震解释工作站从网络存储系统中读取成果数据进行解释、成图,解释成果再归档到网络在存储系统中,供地质综合研究人员进行分析和探井设计。方案的技术关键是建立网络存储系统,实现地震数据处理服务器和解释工作站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换,提高处理解释效率,缩短地震数据处理研究周期。
数据存储技术从 das(直接连接存储)到 nas(网络附加存储)、 san(存储局域网)的发展使数据应用环境从以服务器为中心转向以存储为中心。目前san技术主要面向以块i/o的高性能数据中心应用。而nas则面向以文件共享的小数据块为应用的共享分布式存储应用,为tcp/ip网络上的各个服务器/工作站提供快速的数据文件共享。
netapp公司的nas存储技术是一种专业的网络文件存储及文件备份技术,或称为网络直联存储设备、网络磁盘陈列。一个nas存储系统中包括核心处理器,文件服务管理工具,一个或者多个的硬盘驱动器用于数据的存储。nas可以应用在任何的网络环境当中。主服务器客户端可以非常方便地在nas上存储任意格式的文件,包括smb格式(windows)nfs 格式(unix, linux)和cifs格式等等。nas系统可以根据服务器或者客户端计算机发出的指令完成对内的文件的管理。另外的特性包括:独立于操
地震数据的爆炸性增长,对地震数据在存储系统得出了更高的要求,数据体在多个处理服务器及解释工作站之间,如何高速、快捷地传送,是制约处理解释周期的关键。网络存储技术的出现,从多个方面改善了地震数据存储系统的不足。本文通过对地震数据存储系统的现状及问题的分析,设计了基于网络存储技术的地震数据存储系统,实施后,极大地提高了各处理服务器、地震解释工作之间的数据传输效率,实现了地震数据处理解释一体化的布诸和管理。
面临的挑战
大庆油田公司研究院地震处理解释中心拥有联想深腾1800万亿次集群并行机(256个cpu)、dell集群并行机(24个cpu)和ibm sp2(24个cpu)等多套地震数据处理系统,以及近25套(sun/b2000)地震数据解释工作站,承担着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地震目标处理和解释任务。各处理服务器及解释工作站均配置有基于主机的直接存储(das-direct attached storage)磁盘陈列,dell配置6tb磁盘、ibm配置900gb磁盘、每台sun/b2000配置180gb磁盘;地震数据处理服务器和解释工作站采用155mb atm 技术构成地震处理解释网络。
以sun工作站为主的地震解释工作站,分布在研究院处理解释中心机房、勘探综合楼和勘探一室(楼)内,这些解释工作站系统利用研究院的atm(155mb/s)的主干网络互连在一起。在每台解释工作站都有自己的本地磁盘用于存储地震解释成果数据。地震数据处理解释网络结构参见下图。
随着野外地震数据采集量的爆炸性增长,一块三维地震工区的覆盖面积达到了600平方千米,原始数据量为700gb以上,因此,如何有效地加载、存储和处理解释地震数据,缩短地震数据处理解释周期,对地震数据存储系统的容量、性能和可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地震数据处理解释存储系统面临如下问题:
(1) 数据分散存储,非常不利于处理成果数据体、解释中间结果和成果数据的管理及保护;
(2) 地震数据不能及时地被多台解释工作站共享,有时数据的共享需要磁盘加载实现;
(3) 地震数据从处理服务器传输到解释工作站受到atm网络带宽的限制,制约着地震数据处理解释的生产周期;
(4) 数据的分散存储、管理复杂,不能被集中存储管理,给数据安全带来危害。
解决方案
基于研究院地震数据存储管理存在的问题,有必要采用网络存储技术建立统一的地震数据集中存储管理系统,实现地震数据处理系统和解释工作站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换,达到地震数据处理解释一体化的目标。地震数据处理服务器完成数据处理任务,处理后的crp道集和成像数据体传送到网络存储系统,地震解释工作站从网络存储系统中读取成果数据进行解释、成图,解释成果再归档到网络在存储系统中,供地质综合研究人员进行分析和探井设计。方案的技术关键是建立网络存储系统,实现地震数据处理服务器和解释工作站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换,提高处理解释效率,缩短地震数据处理研究周期。
数据存储技术从 das(直接连接存储)到 nas(网络附加存储)、 san(存储局域网)的发展使数据应用环境从以服务器为中心转向以存储为中心。目前san技术主要面向以块i/o的高性能数据中心应用。而nas则面向以文件共享的小数据块为应用的共享分布式存储应用,为tcp/ip网络上的各个服务器/工作站提供快速的数据文件共享。
netapp公司的nas存储技术是一种专业的网络文件存储及文件备份技术,或称为网络直联存储设备、网络磁盘陈列。一个nas存储系统中包括核心处理器,文件服务管理工具,一个或者多个的硬盘驱动器用于数据的存储。nas可以应用在任何的网络环境当中。主服务器客户端可以非常方便地在nas上存储任意格式的文件,包括smb格式(windows)nfs 格式(unix, linux)和cifs格式等等。nas系统可以根据服务器或者客户端计算机发出的指令完成对内的文件的管理。另外的特性包括:独立于操
上一篇:光网络组播的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