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D的技术参数
发布时间:2008/5/29 0:00:00 访问次数:395
液晶显示器的原理决定了其最佳分辨率就是其固定分辨率,同级别的液晶显示器的点距也是一定的。液晶显示器在全屏幕任何一处点距是完全相同的。现在绝大多数15寸lcd的点距都是0.297,而最大(最佳)分辨率则都是1024x768。
2、刷新率
lcd显示器的刷新率与crt相比有着原理上的区别。首先,lcd是对整幅的画面进行刷新,而在crt上则是将画面分成若干“扫描线”来进行刷新的,这导致后者会出现画面闪烁的问题,而lcd即使在较低的刷新率(如60hz)下,也不会出现闪烁的现象。因此,这就决定了刷新率对于lcd来说并不是一个重要的指标。而更大的刷新频率指标只能说明lcd可以接受并处理具有更高频率的视频信号,而对画面效果而言,并不会有所提高。所以,在选购时大可不必在刷新频率上下大功夫。
3、亮度
通常在液晶显示器规格中都会标示亮度,而亮度的标示就是背光光源所能产生的最大亮度。有别于一般灯泡的亮度单位「烛光lux」,lcd显示器采用的单位是cd/m2。一般lcd显示器都有显示200cd/m2的亮度能力,现在主流的甚至达300cd/m2或以上,其作用就在于适合的工作环境光线的配合,如果操作环境的光线较亮,lcd显示器的亮度不调大一点就比较看不清楚,所以最大亮度越大,所能适应的环境范围更大。
但选择高亮度机种最容易忽略的就是色彩的变化,亮度提高要表现色彩的真实饱和性,除了对比设定要调整外,至少也要有色彩饱和度手动调整的功能。较为高级的机种在调整亮度时会自动的增加或减少色彩饱和度使得色彩的表现,不因为亮度不同而有太大的失真,这个技术的困难度相当高,所以特别提醒要购买亮度规格超过400cd/m2以上且需要使用到这样亮度的朋友,务必当场确认色彩饱和度的真实变化。
4、对比度
用户在选择显示器时,也要留意lcd显示器的对比度与亮度,对比度愈大,表示输出白色与黑色时更分明﹔而亮度愈大,则可在较光的环境下,显示清晰的影像。在不同的操作环境光线下,适当的调整对比值有助于画面显示的清晰。不过,高对比度和高亮度的显示器由于太光,容易令眼睛疲劳,用户在使用lcd显示器必须将亮度和对比度调节至适当的水平。目前lcd显示器大多最少有200:1的对比能力,如果对比能达300:1或以上,所能适用的场合也越多,而人眼所需要的对比能力仅需100:1就可以清楚分辨,但外来环境光线对显示器本身光线在视线间的干扰,明暗对比能力越大就越能在更多的环境下有良好的影像对比表现。对比度越高也可以让影像看起来有更生动的立体感,但提高对比度的前提下也会破坏最亮与最暗间亮度的比例层次,利用静态图片可以帮助你检验对比度表现,但播放动态影片时也可以看出显示器对比线路控制的好坏。
5、可视角度
液晶显示器的可视角度包括水平可视角度和垂直可视角度两个指标,水平可视角度表示以显示器的垂直法线(即显示器正中间的垂直假想线)为准,在垂直于法线左方或右方一定角度的位置上仍然能够正常的看见显示图像,这个角度范围就是液晶显示器的水平可视角度同样如果以水平法线为准,上下的可视角度就称为垂直可视角度。一般而言,可视角度是以对比度变化为参照标准的。当观察角度加大时,该位置看到的显示图像的对比度会下降,而当角度加大到一定程度,对比度下降到10∶1时,这个角度就是该液晶显示器的最大可视角。一般主流lcd的可视角度为120~160度。比较理想的可视角度应在140度以上(水平),这样才能看的舒服点。
6、响应时间
响应时间,以毫秒(ms)为单位,指的是一个亮点转换变化的速度。早期的液晶显示器通常都在50ms以上,所以存在残影缺点,因为50ms=1/0.05秒=每秒显示20张画面,而看电影画面要顺畅的标准是每秒24张画面,20张画面的速度自然产生残影现象。新一代的液晶显示器响应时间普遍缩短,如果是以电视机的显示规格每秒30张画面为标准,换算成液晶显示器最少需要的响应时间为1/0.033=33ms以内(30ms=每秒33张、20ms=每秒50张),而现今的技术已经可以达到10ms左右(高端机种,10ms=每秒100张),又因为各家厂商对于响应时间的算法有差异争议存在,故响应时间就实用性来说,在现今最好在30ms以内,响应时间越少价格越高。
7、色
彩表现
色彩的表现就是色阶是否丰富,lcd也比不上crt。由于大多数液晶显示器采用模拟接口,多了两道数模/模数转换,信号有一定衰减,另一个原因就是由于需要信号转换,而转换的取样位数由于成本的原因,现在仅仅能够呈现260,000种颜色,某些产品宣称能够呈现1,600万种颜色,但大多是是用抖动(dithering)算法来呈现这么多种的颜色,所以在色阶的平滑程度方面仍然不及crt。如果读者是绘图专业人士,或特别讲究色彩精确性的话,在选购之前一定要仔细地加以观察比较。通常最后会发现crt显示器的效果较好。几乎所有15英寸lcd都只能显示高彩(256k)
液晶显示器的原理决定了其最佳分辨率就是其固定分辨率,同级别的液晶显示器的点距也是一定的。液晶显示器在全屏幕任何一处点距是完全相同的。现在绝大多数15寸lcd的点距都是0.297,而最大(最佳)分辨率则都是1024x768。
2、刷新率
lcd显示器的刷新率与crt相比有着原理上的区别。首先,lcd是对整幅的画面进行刷新,而在crt上则是将画面分成若干“扫描线”来进行刷新的,这导致后者会出现画面闪烁的问题,而lcd即使在较低的刷新率(如60hz)下,也不会出现闪烁的现象。因此,这就决定了刷新率对于lcd来说并不是一个重要的指标。而更大的刷新频率指标只能说明lcd可以接受并处理具有更高频率的视频信号,而对画面效果而言,并不会有所提高。所以,在选购时大可不必在刷新频率上下大功夫。
3、亮度
通常在液晶显示器规格中都会标示亮度,而亮度的标示就是背光光源所能产生的最大亮度。有别于一般灯泡的亮度单位「烛光lux」,lcd显示器采用的单位是cd/m2。一般lcd显示器都有显示200cd/m2的亮度能力,现在主流的甚至达300cd/m2或以上,其作用就在于适合的工作环境光线的配合,如果操作环境的光线较亮,lcd显示器的亮度不调大一点就比较看不清楚,所以最大亮度越大,所能适应的环境范围更大。
但选择高亮度机种最容易忽略的就是色彩的变化,亮度提高要表现色彩的真实饱和性,除了对比设定要调整外,至少也要有色彩饱和度手动调整的功能。较为高级的机种在调整亮度时会自动的增加或减少色彩饱和度使得色彩的表现,不因为亮度不同而有太大的失真,这个技术的困难度相当高,所以特别提醒要购买亮度规格超过400cd/m2以上且需要使用到这样亮度的朋友,务必当场确认色彩饱和度的真实变化。
4、对比度
用户在选择显示器时,也要留意lcd显示器的对比度与亮度,对比度愈大,表示输出白色与黑色时更分明﹔而亮度愈大,则可在较光的环境下,显示清晰的影像。在不同的操作环境光线下,适当的调整对比值有助于画面显示的清晰。不过,高对比度和高亮度的显示器由于太光,容易令眼睛疲劳,用户在使用lcd显示器必须将亮度和对比度调节至适当的水平。目前lcd显示器大多最少有200:1的对比能力,如果对比能达300:1或以上,所能适用的场合也越多,而人眼所需要的对比能力仅需100:1就可以清楚分辨,但外来环境光线对显示器本身光线在视线间的干扰,明暗对比能力越大就越能在更多的环境下有良好的影像对比表现。对比度越高也可以让影像看起来有更生动的立体感,但提高对比度的前提下也会破坏最亮与最暗间亮度的比例层次,利用静态图片可以帮助你检验对比度表现,但播放动态影片时也可以看出显示器对比线路控制的好坏。
5、可视角度
液晶显示器的可视角度包括水平可视角度和垂直可视角度两个指标,水平可视角度表示以显示器的垂直法线(即显示器正中间的垂直假想线)为准,在垂直于法线左方或右方一定角度的位置上仍然能够正常的看见显示图像,这个角度范围就是液晶显示器的水平可视角度同样如果以水平法线为准,上下的可视角度就称为垂直可视角度。一般而言,可视角度是以对比度变化为参照标准的。当观察角度加大时,该位置看到的显示图像的对比度会下降,而当角度加大到一定程度,对比度下降到10∶1时,这个角度就是该液晶显示器的最大可视角。一般主流lcd的可视角度为120~160度。比较理想的可视角度应在140度以上(水平),这样才能看的舒服点。
6、响应时间
响应时间,以毫秒(ms)为单位,指的是一个亮点转换变化的速度。早期的液晶显示器通常都在50ms以上,所以存在残影缺点,因为50ms=1/0.05秒=每秒显示20张画面,而看电影画面要顺畅的标准是每秒24张画面,20张画面的速度自然产生残影现象。新一代的液晶显示器响应时间普遍缩短,如果是以电视机的显示规格每秒30张画面为标准,换算成液晶显示器最少需要的响应时间为1/0.033=33ms以内(30ms=每秒33张、20ms=每秒50张),而现今的技术已经可以达到10ms左右(高端机种,10ms=每秒100张),又因为各家厂商对于响应时间的算法有差异争议存在,故响应时间就实用性来说,在现今最好在30ms以内,响应时间越少价格越高。
7、色
彩表现
色彩的表现就是色阶是否丰富,lcd也比不上crt。由于大多数液晶显示器采用模拟接口,多了两道数模/模数转换,信号有一定衰减,另一个原因就是由于需要信号转换,而转换的取样位数由于成本的原因,现在仅仅能够呈现260,000种颜色,某些产品宣称能够呈现1,600万种颜色,但大多是是用抖动(dithering)算法来呈现这么多种的颜色,所以在色阶的平滑程度方面仍然不及crt。如果读者是绘图专业人士,或特别讲究色彩精确性的话,在选购之前一定要仔细地加以观察比较。通常最后会发现crt显示器的效果较好。几乎所有15英寸lcd都只能显示高彩(25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