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功率模块及器件应用技术
发布时间:2007/9/10 0:00:00 访问次数:531
作者:李 毅 魏宇浩
引言
最近20年来,功率器件及其封装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了电力电子技术领域的巨大变化。当今的市场要求电力电子装置要具有宽广的应用范围、量体裁衣的解决方案、集成化、智能化、更小的体积和重量、效率更高的芯片、更加优质价廉、更长的寿命和更短的产品开发周期。在过去的数年中已有众多的研发成果不断提供新的、经济安全的解决方案,从而将功率模块大量地引入到一系列的工业和消费领域中。
因此,有必要就功率模块的应用技术,如选型、驱动、保护、冷却、并联和串联以及软开关电路等,进行一次全面的系列介绍。
1 IGBT和MOSFET功率模块
1.1 应用范围
如图1所示,当前众多的电力电子电路可由功率MOSFET或IGBT来实现。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它们先后出现于市场。与传统的晶闸管相比,它们具有一系列的优点,如可关断的特性(包括在短路状态下)、不需要缓冲网络、控制单元简单、开关时间短、开关损耗低等。
现在,电力电子技术不断地渗透到新的应用领域中,这首先归功于IGBT和功率MOSFET的迅速发展。同时,它们的应用在其现有的领域内也在不断地深化。数年前,高耐压双极型功率晶体管还被广泛地应用着。而现在只能在少数例外情况下发现它的踪影,其位置已几乎完全被IGBT所取代。
在电流达数十A或以上的应用中,功率MOSFET及IGBT大多为含有硅芯片的绝缘式功率模块。这些模块含有一个或数个晶体管单元,以及和晶体管相匹配的二极管(续流二极管),某些情况下还含有无源元件和智能部分。
虽然功率模块存在仅能单面冷却的缺点,但它还是被广泛地应用于大功率电力电子技术中,与同期问世的平板式IGBT/二极管器件一争高低。尽管平板式器件在双面冷却的条件下可以多散发约30%的热损耗,但功率模块仍然受到用户广泛的欢迎。其原因除了安装简易外,还在于模块的芯片和散热器之间的绝缘、其内部多个不同元器件的可组合性、以及由于大批量生产而导致的低成本。
在当今的市场上,尽管各种有竞争性的功率器件都在不断地发展,但是IGBT模块却稳稳胜出,它的功率范围也在不断延伸。目前生产的IGBT模块已具有了65kV、4.6kV、3.3kV和2.5kV的正向阻断电压。以此为基础,MW级的、电压至6kV的变流器(采用IGBT串联的电路)已经出现。
另一方面,MOSFET则被应用于越来越高的频率范围。今天,使用合适的电路拓扑与封装技术,已经可以在500kHz以上实现较大的电流。
IGBT和MOSFET模块已经成为集成电子系统的基本器件,同时也正在成为集成机电系统的基本器件。
1.2 结构和基本功能
下面所述的功率MOSFET和IGBT均指n沟道增强型,因为,它代表了构成功率模块的晶体管的主流。
在一个正向的驱动电压作用下,一块p导通型的硅材料会形成一个导电的沟道。这时,导电的载流子为电子(多子)。在驱动电压消失后,该器件处于截止状态(自截止)。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采用图2和图4所示的垂直式结构。在这里,栅极和源极(MOSFET)或发射极(IGBT)均位于芯片上表面,而芯片底面则构成了漏极(MOSFET)或集电极(IGBT)。负载电流在沟道之外垂直通过芯片。
在图2所示的功率MOSFET和图4所示的IGBT具有平面式栅极结构,也就是说,在导通状态下,导电沟道是横向的(水平的)。
平面栅极(在现代高密度晶体管中更发展为双重扩散栅极)仍是目前功率MOSFET和IGBT中占统治地位的栅极结构。
平面式MOSFET和IGBT结构是从微电子技术移植而来的,其漏极或集电极由n+(MOSFET)或p+(IGBT)井区构成,位于芯片表面。负载电流水平地流经芯片。借助于一个氧化层,n区可以与衬底相互隔离,从而有可能将多个相互绝缘的MOSFET或IGBT与其他结构一起集成于一个芯片之上。
由于平面式晶体管的电流密度仅能达到垂直式结构的30%,因而明显地需要更多的安装面积,所以,它们主要被用在复杂的单芯片电路中。
从构造上来看,功率MOSFET(图2)以及IGBT(图4)由众多的硅微单元组成。每cm2芯片上的单元数可达8.2×105(最新的耐压为60V的MOSFET)以及1×105(高耐压IGBT)。
图2、图4显示了MOSFET和IGBT具有相似的控制区结构。
n-区在截止状态下构成空间电荷区。p导通井区被植入其内,它在边缘地带的掺杂浓度较低(p-),而在中心地带则较高(p+)。
在这些井区里存在着层状的n+型硅,它们与源极端(MOSFET)或发射极端(IGBT)的金属铝表面相连。在这些n+区之
作者:李 毅 魏宇浩
引言
最近20年来,功率器件及其封装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了电力电子技术领域的巨大变化。当今的市场要求电力电子装置要具有宽广的应用范围、量体裁衣的解决方案、集成化、智能化、更小的体积和重量、效率更高的芯片、更加优质价廉、更长的寿命和更短的产品开发周期。在过去的数年中已有众多的研发成果不断提供新的、经济安全的解决方案,从而将功率模块大量地引入到一系列的工业和消费领域中。
因此,有必要就功率模块的应用技术,如选型、驱动、保护、冷却、并联和串联以及软开关电路等,进行一次全面的系列介绍。
1 IGBT和MOSFET功率模块
1.1 应用范围
如图1所示,当前众多的电力电子电路可由功率MOSFET或IGBT来实现。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它们先后出现于市场。与传统的晶闸管相比,它们具有一系列的优点,如可关断的特性(包括在短路状态下)、不需要缓冲网络、控制单元简单、开关时间短、开关损耗低等。
现在,电力电子技术不断地渗透到新的应用领域中,这首先归功于IGBT和功率MOSFET的迅速发展。同时,它们的应用在其现有的领域内也在不断地深化。数年前,高耐压双极型功率晶体管还被广泛地应用着。而现在只能在少数例外情况下发现它的踪影,其位置已几乎完全被IGBT所取代。
在电流达数十A或以上的应用中,功率MOSFET及IGBT大多为含有硅芯片的绝缘式功率模块。这些模块含有一个或数个晶体管单元,以及和晶体管相匹配的二极管(续流二极管),某些情况下还含有无源元件和智能部分。
虽然功率模块存在仅能单面冷却的缺点,但它还是被广泛地应用于大功率电力电子技术中,与同期问世的平板式IGBT/二极管器件一争高低。尽管平板式器件在双面冷却的条件下可以多散发约30%的热损耗,但功率模块仍然受到用户广泛的欢迎。其原因除了安装简易外,还在于模块的芯片和散热器之间的绝缘、其内部多个不同元器件的可组合性、以及由于大批量生产而导致的低成本。
在当今的市场上,尽管各种有竞争性的功率器件都在不断地发展,但是IGBT模块却稳稳胜出,它的功率范围也在不断延伸。目前生产的IGBT模块已具有了65kV、4.6kV、3.3kV和2.5kV的正向阻断电压。以此为基础,MW级的、电压至6kV的变流器(采用IGBT串联的电路)已经出现。
另一方面,MOSFET则被应用于越来越高的频率范围。今天,使用合适的电路拓扑与封装技术,已经可以在500kHz以上实现较大的电流。
IGBT和MOSFET模块已经成为集成电子系统的基本器件,同时也正在成为集成机电系统的基本器件。
1.2 结构和基本功能
下面所述的功率MOSFET和IGBT均指n沟道增强型,因为,它代表了构成功率模块的晶体管的主流。
在一个正向的驱动电压作用下,一块p导通型的硅材料会形成一个导电的沟道。这时,导电的载流子为电子(多子)。在驱动电压消失后,该器件处于截止状态(自截止)。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采用图2和图4所示的垂直式结构。在这里,栅极和源极(MOSFET)或发射极(IGBT)均位于芯片上表面,而芯片底面则构成了漏极(MOSFET)或集电极(IGBT)。负载电流在沟道之外垂直通过芯片。
在图2所示的功率MOSFET和图4所示的IGBT具有平面式栅极结构,也就是说,在导通状态下,导电沟道是横向的(水平的)。
平面栅极(在现代高密度晶体管中更发展为双重扩散栅极)仍是目前功率MOSFET和IGBT中占统治地位的栅极结构。
平面式MOSFET和IGBT结构是从微电子技术移植而来的,其漏极或集电极由n+(MOSFET)或p+(IGBT)井区构成,位于芯片表面。负载电流水平地流经芯片。借助于一个氧化层,n区可以与衬底相互隔离,从而有可能将多个相互绝缘的MOSFET或IGBT与其他结构一起集成于一个芯片之上。
由于平面式晶体管的电流密度仅能达到垂直式结构的30%,因而明显地需要更多的安装面积,所以,它们主要被用在复杂的单芯片电路中。
从构造上来看,功率MOSFET(图2)以及IGBT(图4)由众多的硅微单元组成。每cm2芯片上的单元数可达8.2×105(最新的耐压为60V的MOSFET)以及1×105(高耐压IGBT)。
图2、图4显示了MOSFET和IGBT具有相似的控制区结构。
n-区在截止状态下构成空间电荷区。p导通井区被植入其内,它在边缘地带的掺杂浓度较低(p-),而在中心地带则较高(p+)。
在这些井区里存在着层状的n+型硅,它们与源极端(MOSFET)或发射极端(IGBT)的金属铝表面相连。在这些n+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