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可编程序控制器(PLC)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08/5/28 0:00:00 访问次数:304
工业可编程序控制器(plc)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王 莺 北京联合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摘 要:本文论述了在工业控制领域占主要地位的工业可编程序控制器(plc)的发展趋势,简单介绍了国际、国内plc的主要厂家及产品。 关键词:工业可编程序控制器、发展趋势 工业控制计算机(简称工控机)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新型工业控制装置,目前已成为工业控制的标准设备,被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工控机是实现生产自动化的最佳配套产品,而工业可编程序控制器(plc)则在工控领域中占有主要的地位。plc具有通用性强、使用方便、适应面广、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编程简单等特点。 plc的定义有许多种。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对plc的定义是:可编程控制器是一种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专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它采用可编程序的存贮器,用来在其内部存贮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并通过数字的、模拟的输入和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有关设备,都应按易于与工业控制系统形成一个整体,易于扩充其功能的原则设计。 从结构上,plc分为固定式和组合式(模块式)两种。固定式plc包括cpu板、i/o板、显示面板、内存块、电源等,这些元素组合成一个不可拆卸的整体。模块式plc包括cpu模块、i/o模块、内存、电源模块、底板或机架,这些模块可以按照一定规则组合配置。 一、我国工业控制计算机的发展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我国的流程工业规模很小,设备陈旧,必要的调节主要靠最简单的测量仪表由人工操作运行。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研制生产的传感器、变送器、调节器、执行器等,基本上能显示过程状态,实现调节意图,最终命令执行器完成对工艺流程的调节要求。70年代初,我国自行研制的工控机开始应用于工业过程控制,它部分地取代了原来控制室内的仪表。但由于受当时电子器件性能的限制,工控机本身的可靠性远不如现在,工控机带来的控制集中引起“危险”集中。70年代末,分散型控制系统(dcs)进入工控领域,解决了“危险”集中的问题,还解决了一些复杂的控制。dcs可建立通信网络,为大工厂生产带来许多方便,但其价格一直居高不下。80年代初,适应性较强的总线型工控机(std)应运而生,std总线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使工控机的功能更加强化。 二、工业可编程序控制器(plc)发展趋势 plc作为工控机的一员,在主要工业国家中成为自动化系统的基本电控装置。它具有控制方便、可靠性高、容易掌握、体积小、价格适宜等特点。据统计,当今世界plc生产厂家约150家,生产300多个品种。2000年销售额约为86亿美元,占工控机市场份额的50%,plc将在工控机市场中占有主要地位,并保持继续上升的势头。 plc在60年代末引入我国时,只用作离散量的控制,其功能只是将操作接到离散量输出的接触器等,最早只能完成以继电器梯形逻辑的操作。新一代的plc具有pid调节功能,它的应用已从开关量控制扩大到模拟量控制领域,广泛地应用于航天、冶金、轻工、建材等行业。但plc也面临着其它行业工控产品的挑战,各厂家正采取措施不断改进产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微型、小型plc功能明显增强 很多有名的plc厂家相继推出高速、高性能、小型、特别是微型的plc。三菱的fxos14点(8个24vdc输入,6个继电器输出),其尺寸仅为58mm×89mm,仅大于信用卡几个毫米,而功能却有所增强,使plc的应用领域扩大到远离工业控制的其它行业,如快餐厅、医院手术室、旋转门和车辆等,甚至引入家庭住宅、娱乐场所和商业部门。 2.集成化发展趋势增强 由于控制内容的复杂化和高难度化,使plc向集成化方向发展,plc与pc集成、plc与dcs集成、plc与pid集成等,并强化了通讯能力和网络化,尤其是以pc为基的控制产品增长率最快。plc与pc集成,即将计算机、plc及操作人员的人—机接口结合在一起,使plc能利用计算机丰富的软件资源,而计算机能和plc的模块交互存取数据。以pc机为基的控制容易编程和维护用户的利益,开放的体系结构提供灵活性,最终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率。 3.向开放性转变 plc曾存在严重的缺点,主要是plc的软、硬件体系结构是封闭而不是开放的,绝大多数的plc是专用总线、专用通信网络及协议,编程虽多为梯形图,但各公司的组态、寻址、语文结构不一致,使各种plc互不兼容。国际电工协会(iec)在1992年颁布了iec1131-3《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编程软件标准》,为各plc厂家编程的标准化铺平了道路。现在开发以pc为基、在windows平台下,符合iec1131-3国际标准的新一代开放体系结构的plc正在规划中。
工业可编程序控制器(plc)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王 莺 北京联合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摘 要:本文论述了在工业控制领域占主要地位的工业可编程序控制器(plc)的发展趋势,简单介绍了国际、国内plc的主要厂家及产品。 关键词:工业可编程序控制器、发展趋势 工业控制计算机(简称工控机)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新型工业控制装置,目前已成为工业控制的标准设备,被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工控机是实现生产自动化的最佳配套产品,而工业可编程序控制器(plc)则在工控领域中占有主要的地位。plc具有通用性强、使用方便、适应面广、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编程简单等特点。 plc的定义有许多种。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对plc的定义是:可编程控制器是一种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专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它采用可编程序的存贮器,用来在其内部存贮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并通过数字的、模拟的输入和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有关设备,都应按易于与工业控制系统形成一个整体,易于扩充其功能的原则设计。 从结构上,plc分为固定式和组合式(模块式)两种。固定式plc包括cpu板、i/o板、显示面板、内存块、电源等,这些元素组合成一个不可拆卸的整体。模块式plc包括cpu模块、i/o模块、内存、电源模块、底板或机架,这些模块可以按照一定规则组合配置。 一、我国工业控制计算机的发展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我国的流程工业规模很小,设备陈旧,必要的调节主要靠最简单的测量仪表由人工操作运行。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研制生产的传感器、变送器、调节器、执行器等,基本上能显示过程状态,实现调节意图,最终命令执行器完成对工艺流程的调节要求。70年代初,我国自行研制的工控机开始应用于工业过程控制,它部分地取代了原来控制室内的仪表。但由于受当时电子器件性能的限制,工控机本身的可靠性远不如现在,工控机带来的控制集中引起“危险”集中。70年代末,分散型控制系统(dcs)进入工控领域,解决了“危险”集中的问题,还解决了一些复杂的控制。dcs可建立通信网络,为大工厂生产带来许多方便,但其价格一直居高不下。80年代初,适应性较强的总线型工控机(std)应运而生,std总线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使工控机的功能更加强化。 二、工业可编程序控制器(plc)发展趋势 plc作为工控机的一员,在主要工业国家中成为自动化系统的基本电控装置。它具有控制方便、可靠性高、容易掌握、体积小、价格适宜等特点。据统计,当今世界plc生产厂家约150家,生产300多个品种。2000年销售额约为86亿美元,占工控机市场份额的50%,plc将在工控机市场中占有主要地位,并保持继续上升的势头。 plc在60年代末引入我国时,只用作离散量的控制,其功能只是将操作接到离散量输出的接触器等,最早只能完成以继电器梯形逻辑的操作。新一代的plc具有pid调节功能,它的应用已从开关量控制扩大到模拟量控制领域,广泛地应用于航天、冶金、轻工、建材等行业。但plc也面临着其它行业工控产品的挑战,各厂家正采取措施不断改进产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微型、小型plc功能明显增强 很多有名的plc厂家相继推出高速、高性能、小型、特别是微型的plc。三菱的fxos14点(8个24vdc输入,6个继电器输出),其尺寸仅为58mm×89mm,仅大于信用卡几个毫米,而功能却有所增强,使plc的应用领域扩大到远离工业控制的其它行业,如快餐厅、医院手术室、旋转门和车辆等,甚至引入家庭住宅、娱乐场所和商业部门。 2.集成化发展趋势增强 由于控制内容的复杂化和高难度化,使plc向集成化方向发展,plc与pc集成、plc与dcs集成、plc与pid集成等,并强化了通讯能力和网络化,尤其是以pc为基的控制产品增长率最快。plc与pc集成,即将计算机、plc及操作人员的人—机接口结合在一起,使plc能利用计算机丰富的软件资源,而计算机能和plc的模块交互存取数据。以pc机为基的控制容易编程和维护用户的利益,开放的体系结构提供灵活性,最终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率。 3.向开放性转变 plc曾存在严重的缺点,主要是plc的软、硬件体系结构是封闭而不是开放的,绝大多数的plc是专用总线、专用通信网络及协议,编程虽多为梯形图,但各公司的组态、寻址、语文结构不一致,使各种plc互不兼容。国际电工协会(iec)在1992年颁布了iec1131-3《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编程软件标准》,为各plc厂家编程的标准化铺平了道路。现在开发以pc为基、在windows平台下,符合iec1131-3国际标准的新一代开放体系结构的plc正在规划中。
热门点击
推荐技术资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