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使用恒定阻抗方案的VCA
发布时间:2008/5/27 0:00:00 访问次数:603
一种使用恒定阻抗方案的vca
压控衰减器(vca)是通信系统中的一个关键结构单元。在现代发射机中,一般将它用在数字控制回路内,把恒定的最大功率输送到天线端口上,vca也可用来补偿温度和器件之间的变化。在接收机这一侧,利用它来调节输入射频功率,借助于dsp来保持接收机足够的信噪比。
一种基于pin二极管的2.45ghz vca设计
vca要求电流或压控可变阻抗以mesfet或pin二极管的形式用作线性电阻。在本文中,讨论一种实验性的基于pin二极管的2.45ghz vca设计,这种设计的基本方法如图1所示。像附录1中所描述的那样,可用一个正交(90°)耦合器和两个可变电阻来组成一个低成本的动态范围适中的可变衰减器,其输入和输出阻抗匹配要比pi和电阻线衰减器更好。把一个rf信号加到耦合器的端口1,而端口2和3上的两个匹配电阻在数值上是可变的,结果是在端口1和4之间形成了一个可变衰减。端口1上的输入阻抗和端口4上的输出阻抗在衰减的整个范围内恒定保持在50ω—这一特性由一个正交混合电路的基本工作来保证(见附录1中的s参数矩阵)。
端口2和3上的可变电阻是利用pin二极管来实现的,pin二极管由两个不同的部分组成:管芯和封装。可以把管芯等效成电流控制的可变电阻和一个旁路寄生结电容,它是由重搀杂的p区和n区以及它们之间轻度搀杂的i区组成的。当频率高于十倍的pin二极管的截止频率时,它表现为纯电阻,截止频率fc为:
fc=1/2μτ (1)
而τ=少数载流子寿命。
该电阻值受直流正向偏置电流控制,该偏置电流使载流子注入到i区,从而使i区的电阻降低,pin二极管电阻值的范围从几欧姆直到几千欧姆。可以调节i层的厚度、搀杂浓度和宽度,使二极管的特性适合具体应用的要求。这些有用的特性使得pin二极管对于vca设计来说是个极好的选择。
含有芯片的封装使二极管的阻抗增添了寄生电感和电容,而低成本的带引线的塑料封装具有特别大的寄生参量。在实际的设计中,我们不再用如图1所示的可变电阻,但是可以使用一个简单的补偿电路,在有用频率处抵消封装和芯片的寄生参量。例如,0.7nh的二极管封装引线和焊接线电感,会给二极管电阻贡献约10ω的感抗,这将会降低衰减器的动态范围,采用补偿电路更为重要。最简单的补偿电路是使用旁路电容作为rf地,旁路电容也是用来抵消寄生电感的,旁路电容值通过实验来确定。
考虑图1所示的电路,当pin二极管的电流非常大时(>10ma),二极管电阻变低,施加到端口1上的rf信号被反射回来,从端口2和3上进入混合电路,端口4上的信号衰减量很小。当电流降低时,二极管电阻上升到50ω(这归功于补偿电路),在该点上,二极管吸收入射的rf信号,衰减是最大的。电流的进一步降低,造成二极管电阻要比50ω高得多,结果导致端口2和3上的反射,同时减少衰减。对于一个具有较厚i层的典型pin二极管,可以把这一结果绘制出来,如图2所示。设计者有两种选择方案:使用0到1.7ma或1.7到100ma的电流范围,每种选择方案都有其折衷办法。如果采用i≥1.7ma的电流范围,做一些电路的简化或许是可能的,但由于pin二极管的电阻在大电流的情况下不为零,所以最小衰减量较大(2db或更大);如果使用i≤1.7ma的电流范围,则电路的插入损耗(最小衰减)较低。本文所讨论的是后者的设计方法。
衰减器的简图如图3所示,在图4中给出了fr4电路板的布局。
正交混合电路和pin二极管的选择以及寄生补偿电路的设计,是恒定阻抗vca的三个重要方面。混合电路选择anaren公司的1a1306-3,hsmp3814由agilent 公司生产。由于在晶片上相邻,可以实现这两个二极管的良好匹配。c1、c2、c3和c5是隔直电容,l1和l2是rf扼流电感,r3和r4是设置pin二极管偏置电流的电阻。c6和c4用于抵消与pin二极管有关的寄生电感。元件数是很少的,材料清单列于表1。
在混合电路评估板上做几个简单实验,以便在二极管电阻的两种极端状态下验证基本原理。在第一种情况下,让端口2和3开路(
一种使用恒定阻抗方案的vca
压控衰减器(vca)是通信系统中的一个关键结构单元。在现代发射机中,一般将它用在数字控制回路内,把恒定的最大功率输送到天线端口上,vca也可用来补偿温度和器件之间的变化。在接收机这一侧,利用它来调节输入射频功率,借助于dsp来保持接收机足够的信噪比。
一种基于pin二极管的2.45ghz vca设计
vca要求电流或压控可变阻抗以mesfet或pin二极管的形式用作线性电阻。在本文中,讨论一种实验性的基于pin二极管的2.45ghz vca设计,这种设计的基本方法如图1所示。像附录1中所描述的那样,可用一个正交(90°)耦合器和两个可变电阻来组成一个低成本的动态范围适中的可变衰减器,其输入和输出阻抗匹配要比pi和电阻线衰减器更好。把一个rf信号加到耦合器的端口1,而端口2和3上的两个匹配电阻在数值上是可变的,结果是在端口1和4之间形成了一个可变衰减。端口1上的输入阻抗和端口4上的输出阻抗在衰减的整个范围内恒定保持在50ω—这一特性由一个正交混合电路的基本工作来保证(见附录1中的s参数矩阵)。
端口2和3上的可变电阻是利用pin二极管来实现的,pin二极管由两个不同的部分组成:管芯和封装。可以把管芯等效成电流控制的可变电阻和一个旁路寄生结电容,它是由重搀杂的p区和n区以及它们之间轻度搀杂的i区组成的。当频率高于十倍的pin二极管的截止频率时,它表现为纯电阻,截止频率fc为:
fc=1/2μτ (1)
而τ=少数载流子寿命。
该电阻值受直流正向偏置电流控制,该偏置电流使载流子注入到i区,从而使i区的电阻降低,pin二极管电阻值的范围从几欧姆直到几千欧姆。可以调节i层的厚度、搀杂浓度和宽度,使二极管的特性适合具体应用的要求。这些有用的特性使得pin二极管对于vca设计来说是个极好的选择。
含有芯片的封装使二极管的阻抗增添了寄生电感和电容,而低成本的带引线的塑料封装具有特别大的寄生参量。在实际的设计中,我们不再用如图1所示的可变电阻,但是可以使用一个简单的补偿电路,在有用频率处抵消封装和芯片的寄生参量。例如,0.7nh的二极管封装引线和焊接线电感,会给二极管电阻贡献约10ω的感抗,这将会降低衰减器的动态范围,采用补偿电路更为重要。最简单的补偿电路是使用旁路电容作为rf地,旁路电容也是用来抵消寄生电感的,旁路电容值通过实验来确定。
考虑图1所示的电路,当pin二极管的电流非常大时(>10ma),二极管电阻变低,施加到端口1上的rf信号被反射回来,从端口2和3上进入混合电路,端口4上的信号衰减量很小。当电流降低时,二极管电阻上升到50ω(这归功于补偿电路),在该点上,二极管吸收入射的rf信号,衰减是最大的。电流的进一步降低,造成二极管电阻要比50ω高得多,结果导致端口2和3上的反射,同时减少衰减。对于一个具有较厚i层的典型pin二极管,可以把这一结果绘制出来,如图2所示。设计者有两种选择方案:使用0到1.7ma或1.7到100ma的电流范围,每种选择方案都有其折衷办法。如果采用i≥1.7ma的电流范围,做一些电路的简化或许是可能的,但由于pin二极管的电阻在大电流的情况下不为零,所以最小衰减量较大(2db或更大);如果使用i≤1.7ma的电流范围,则电路的插入损耗(最小衰减)较低。本文所讨论的是后者的设计方法。
衰减器的简图如图3所示,在图4中给出了fr4电路板的布局。
正交混合电路和pin二极管的选择以及寄生补偿电路的设计,是恒定阻抗vca的三个重要方面。混合电路选择anaren公司的1a1306-3,hsmp3814由agilent 公司生产。由于在晶片上相邻,可以实现这两个二极管的良好匹配。c1、c2、c3和c5是隔直电容,l1和l2是rf扼流电感,r3和r4是设置pin二极管偏置电流的电阻。c6和c4用于抵消与pin二极管有关的寄生电感。元件数是很少的,材料清单列于表1。
在混合电路评估板上做几个简单实验,以便在二极管电阻的两种极端状态下验证基本原理。在第一种情况下,让端口2和3开路(
上一篇:1-Wire网络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