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51电子网 » 技术资料 » 通信网络

ILP多级复接自适应同步技术

发布时间:2007/8/28 0:00:00 访问次数:472

    摘要:结合实用化综合业务接入系统内部标签分组(ILP)在系统中的传输与处理结构,针对ILP在系统中基于多总线背板传输的时延与同步问题,提出了一种实用的“一对多”背板总线传输的自适应bit位同步和ILP包同步解决方案和实现方法,并讨论了空闲字节(Idle Bytes)对业务承载效率的影响。

    关键词:系统内部标签分组(ILP) 多级复接 自适应 同步

系统内部标签分组(ILP:Inner-system Labeled Packet)传输与交换技术是国家“863”通信技术主题重大课题——“实用化综合接入系统研究与开发”课题的关键技术之一[5],目的在于实现基于“分组化环境和业务分类”条件下的接入段全带宽动态分配和利用,并充分保证实时业务的QoS(Quality Of Service)。实用化综合接入系统的ILP传输与分组化处理结构如图1所示。

图1口远端模块的话音用户接口完成对电路型载荷数据的分组化处理,封装相应的系统内部标签,形成标准话音数据输出缓冲区;数据用户接口完成对IP数据的解析处理、内部标签封装,并形成IP数据输出缓冲区。

局端模块的电话网接口完成对电路型载荷ILP的标签卸载处理,恢复相应的电路业务模式;数据网接口完成对数据型ILP的标签卸载,恢复IP净载荷数据,进入IP网。

系统的ILP分组流处理单元是系统基于内部标签分组(ILP)的输入输出核心处理单元,主要功能是完全系统内部传输带宽的动态分配、ILP分组的I/O调度和系统网管(NMS)的通道管理等。

1 问题的提出

系统的ILP分组流处理单元主导其它接口板数据交互的实现,在硬件上采用“通用”背板总线技术(这里的“通用”是指系统的远端或局端除了ILP分组流处理单元以外的接口板的位置并不固定,是可以互换的)。并且,为满足系统大吞吐量(2.5Gbps以上)的要求,系统采用并行总线方式降低数据处理速率(考虑总线过宽导致系统成本上升,本系统背板采用32位同步总线,双向设计)。因此总线速率在40M可实现2.5Gbps吞吐能力,实际按60M总线速率设计。ILP分组流处理单元与其它模块间的接口及数据流向如图2所示,其中:

·S接口(无论在远端还是局端)都是ILP分组流处理单元与高速光传输接口板的ILP数据传输接口,包括数据总线、控制总线、地址选择总线、时钟及缓冲区充盈状态指示总线等。

·G接口在远端是ILP分组流处理单元面向各用户接入板的数据输入输出和总线控制接口,在局端是面向网络侧的数据输入输出和总线控制接口。G接口通过背板总线与各用户接入板、电路业务处理板或千兆以太网接口板相联。

·H接口是标准HDLC链路传输口中,在远端用于实现模块网管主要与用户接入板、电路业务处理板之间的信令及网管业务连接。在局端用于实现模块网管主机与数据I/O调度和带宽动态分配单元之间的信令及网管业务连接。

由于ILP分组流处理单元对各业务接口板或传输板的访问都是通过“通用”背板总线进行的,而且这种访问是“一点对多点”、“多级驱动隔离”、“高速电气”交互式访问,因而板间数据和控制总线时延τ的不一致性必定存在(如图3所示),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以下总线同步问题:

(1)由于板间总线的布局和路径不同,总线信号时延值τ存在离散性,因而“主从”结构背板总线数据传输的同步锁存时钟相位难以确定;

    摘要:结合实用化综合业务接入系统内部标签分组(ILP)在系统中的传输与处理结构,针对ILP在系统中基于多总线背板传输的时延与同步问题,提出了一种实用的“一对多”背板总线传输的自适应bit位同步和ILP包同步解决方案和实现方法,并讨论了空闲字节(Idle Bytes)对业务承载效率的影响。

    关键词:系统内部标签分组(ILP) 多级复接 自适应 同步

系统内部标签分组(ILP:Inner-system Labeled Packet)传输与交换技术是国家“863”通信技术主题重大课题——“实用化综合接入系统研究与开发”课题的关键技术之一[5],目的在于实现基于“分组化环境和业务分类”条件下的接入段全带宽动态分配和利用,并充分保证实时业务的QoS(Quality Of Service)。实用化综合接入系统的ILP传输与分组化处理结构如图1所示。

图1口远端模块的话音用户接口完成对电路型载荷数据的分组化处理,封装相应的系统内部标签,形成标准话音数据输出缓冲区;数据用户接口完成对IP数据的解析处理、内部标签封装,并形成IP数据输出缓冲区。

局端模块的电话网接口完成对电路型载荷ILP的标签卸载处理,恢复相应的电路业务模式;数据网接口完成对数据型ILP的标签卸载,恢复IP净载荷数据,进入IP网。

系统的ILP分组流处理单元是系统基于内部标签分组(ILP)的输入输出核心处理单元,主要功能是完全系统内部传输带宽的动态分配、ILP分组的I/O调度和系统网管(NMS)的通道管理等。

1 问题的提出

系统的ILP分组流处理单元主导其它接口板数据交互的实现,在硬件上采用“通用”背板总线技术(这里的“通用”是指系统的远端或局端除了ILP分组流处理单元以外的接口板的位置并不固定,是可以互换的)。并且,为满足系统大吞吐量(2.5Gbps以上)的要求,系统采用并行总线方式降低数据处理速率(考虑总线过宽导致系统成本上升,本系统背板采用32位同步总线,双向设计)。因此总线速率在40M可实现2.5Gbps吞吐能力,实际按60M总线速率设计。ILP分组流处理单元与其它模块间的接口及数据流向如图2所示,其中:

·S接口(无论在远端还是局端)都是ILP分组流处理单元与高速光传输接口板的ILP数据传输接口,包括数据总线、控制总线、地址选择总线、时钟及缓冲区充盈状态指示总线等。

·G接口在远端是ILP分组流处理单元面向各用户接入板的数据输入输出和总线控制接口,在局端是面向网络侧的数据输入输出和总线控制接口。G接口通过背板总线与各用户接入板、电路业务处理板或千兆以太网接口板相联。

·H接口是标准HDLC链路传输口中,在远端用于实现模块网管主要与用户接入板、电路业务处理板之间的信令及网管业务连接。在局端用于实现模块网管主机与数据I/O调度和带宽动态分配单元之间的信令及网管业务连接。

由于ILP分组流处理单元对各业务接口板或传输板的访问都是通过“通用”背板总线进行的,而且这种访问是“一点对多点”、“多级驱动隔离”、“高速电气”交互式访问,因而板间数据和控制总线时延τ的不一致性必定存在(如图3所示),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以下总线同步问题:

(1)由于板间总线的布局和路径不同,总线信号时延值τ存在离散性,因而“主从”结构背板总线数据传输的同步锁存时钟相位难以确定;

-->
相关IC型号

热门点击

 

推荐技术资料

耳机的焊接
    整机电路简单,用洞洞板搭线比较方便。EM8621实际采... [详细]
版权所有:51dzw.COM
深圳服务热线:13692101218  13751165337
粤ICP备09112631号-6(miitbeian.gov.cn)
公网安备44030402000607
深圳市碧威特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付款方式


 复制成功!